近年来,怒江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聚焦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五个维度精准发力,系统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峡谷怒江谱新篇”的壮美画卷。
强化空间互嵌,构筑共居共乐新家园。易地搬迁促交融。全州科学规划建设6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成立25个安置社区,实现全州五分之一总人口数的各族群众“挪穷窝、换新业”。按照“五通十有”标准建设,全覆盖配备学校、幼儿园、医疗点、养老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确保搬迁群众享受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为不同民族群众比邻而居、守望相助创造了坚实的物理空间。城乡融合优环境。统筹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与所在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乡“两污”(污水、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显著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2024年底,全州城镇化率提升至54.21%,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率和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为80%和10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851元,各族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为空间互嵌提供了宜居宜业的环境支撑。
强化社会互嵌,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五心网格”树品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广运用以“红心引领、暖心服务、放心管理、精心治理、齐心共建”为内涵的“五心网格”治理机制,打造了辨识度高、成效显著的基层社会治理“怒江品牌”。多元参与强治理。创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推行“网格+信访”源头治理模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州、县、乡、村、组“五级联动”动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确保社区和谐稳定。研发并推广应用“怒江州边境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和“网格化管理”App,优化网格员配置,发动基层力量,强化信息采集与动态管理,提升治理效能。区域协作优服务。与大理州、保山市等州(市)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全面落实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管理和新型居住证制度,有力保障流动人口在就学、就医等方面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区氛围。印发实施《怒江州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为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强化经济互嵌,夯实共同富裕新基石。特色产业强筋骨。大力发展优质中药材、特色畜禽、特色经作(如草果、咖啡),推动精深加工,农业重点产业产值突破55亿元(同比增长13.4%)。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9.4亿元(同比增长20.6%)。2024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创历史新高,轻工、化工领域规上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平台。就业扶持稳民生。精准聚焦易地搬迁群众,依托就业创业服务站,实现转移就业5.3万人,就业率高达91%。巩固提升安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覆盖带动搬迁群众0.89万人。发挥56家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有效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劳务协作拓空间。深化东西部协作及省内劳务协作。充分发挥驻上海浦东、浙江东阳义乌、广东珠海、湖北荆州、浙江慈溪5个劳务服务工作站作用,加强跨区域精准对接。实施《怒江州劳务经纪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培育“领头雁”。2021—2024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81.46万人次(其中,省外18.87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0.6万人以上,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促进了区域间人员流动和经济联系。招商引资添活力。积极利用南博会、进博会等平台,州党政“一把手”带头赴省外招商考察,聚焦重点区域,“走出去”对接企业300余家,“请进来”考察企业200余家,接待客商150余次,成效显著,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化文化互嵌,构筑共有精神新家园。语言相通促交融。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推普机制。打造“语润怒江”志愿服务品牌,组建小分队实施“语润怒江·同语同心”系列活动。重点加强易地搬迁社区群众和外出务工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创新推行“职业技能培训+普通话”模式。全州4个县(市)均通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125所、“普及普通话示范村”113个、“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村”26个。语言相通极大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层面的全方位嵌入。创建引领树新风。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累计创建8个国家级和267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家庭),打造7个全国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及教育实践基地。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以及社会宣传教育。2024年州委党校开展专题培训12期4423人,主题馆接待参观5700余人,宣讲覆盖6.2万人。
强化心理互嵌,凝聚同心同德新合力。“兴谷英才”聚智力。深入实施“兴谷英才支持计划”,搭建“1+N”人才政策体系。建立怒江籍人才库,靶向回引人才。谋划设立上海浦东、广东珠海等5个招才引智工作站。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59人(含博士45人)。创业兴乡育归属。出台《怒江州支持返乡创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20条措施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返乡入乡创业。积极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创业”“文旅康养+创业”“绿美乡村+创业”等特色平台,建成省级创业园、县级众创空间、省级创业村落各1个。开办“青年创业集市”,激发青年内生动力,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服务保障暖人心。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出台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等规定,深入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鼓励招收少数民族员工,表彰联合创业典型。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保障特需商品供应,鼓励特色餐饮服饰发展。在社区常态化开展“最美楼栋”“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就业创业“能人”等评比活动,建立“暖心公益超市”推广积分兑换制,将评比与积分结合,营造相互尊重、学习、欣赏、互助的社区氛围,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