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按照“平台+人才+创意+产业”的路径,探索出“政府引导、民族文化主打、产业带动”的“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五种模式”,以校地联动、影视带动、非遗拉动、人才驱动、业态互动,着力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大理样本。
校地联动,共筑艺术新家园。依托大理大学高校人才和智库资源优势,引入艺术人才驻留,将文化艺术融入乡村建设,以文艺激活乡村资源、美化乡村环境、赋能乡村产业。通过高校牵头、政府扶持、村民参与,多元合作推动“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大理大学艺术学院与大理市中和村开展“村院”合作,派驻“艺术村长”,成立大学生创业与实践中心;将56个闲置院落向艺术家开放,建设艺术家工坊、艺术家小院;引入知名艺术家100余人,建立中和荣誉村民服务平台,形成“大学师生+艺术家+荣誉村民+艺术创业与从业”的艺术人才驻留群体,打造集美术馆、国际艺术家园区、国际采风写生基地、艺术游学研学基地、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2024年为村民带来了约220万元的经济收入,实现了艺术空间的营造与艺术产业化双轨并行。
影视带动,激活古村新活力。借助《五朵金花》电影的影响力,探索产业融合视角下“影视+文旅”发展新路径,每年到大理创作拍摄的影视剧达300余部,一批村落以影视为媒介,带动艺术旅居,焕发新的生机。大理市凤阳邑村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主要取景拍摄地,随着电视剧在全球的热播,凤阳邑村成立大理有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农户+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发展餐饮、民宿、文创等30多家固定经营户,100多位艺术家入驻,《奔跑吧·茶马古道篇》《是女儿是妈妈》《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国有滋味》等综艺节目驻村拍摄,有效带动了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非遗拉动,打造旅居新地标。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以建设“非遗传承+现代创意”产业体系为牵引,拉动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以文带旅,以产“留”居,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创意人才入驻建立工作室,为传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鹤庆县新华村将银铜器生产、销售、体验与旅游、创业、慢生活有机结合,成为“产业交融发展、工艺传承创新、自然生态和谐”的旅居生活目的地。目前,已有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9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166家文化企业入驻新华村。2024年,新华村实现营业总收入19.8亿元,直接带动全县1500多户5600多人从事银器手工艺品加工。
人才驱动,奏响乡村新乐曲。发挥返乡人才创业优势,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引进驻村艺术家,补齐人才短板,通过政府推动、能人带动、群众主动“三动”联合,实现集体经济、企业收益、群众收入“三赢”,探索出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乡村旅居新路径。漾濞县阿尼么村在云南著名民族音乐人、本村返乡创业人李永康的带动下,成立了“弹三农”合作社,建成阿尼么艺术农庄,通过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制度,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全村44户参与创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IP,全面提升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市值”。2024年,阿尼么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营业额达330余万元,带动村民务工400余人次。
业态互动,绘就文旅新画卷。成立中国(大理)目的地婚礼产业联盟,开展爱情表白地评选,发布“最佳爱情表白打卡点”、告白路线,建设一批婚纱摄影、婚礼庆典和蜜月度假相结合的高品质综合基地,打造“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城市IP品牌,众多国内婚拍旅拍摄影机构和高端人才落地大理。大理市海东镇文笔村依托“苍洱风光最佳观景台”区位优势,实施“文化”提升、“艺术”扮靓的“新文笔”建设工程,打造“海之礼堂”“牧心堡庄园”“花醉艺术空间”等网红打卡旅拍景点,吸引了一大批旅拍、婚庆、艺术创意等新业态企业、创意人才落户文笔村,带动了民宿、餐饮、文创等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新业态引领转型发展的新路子。2024年,文笔村接待游客30余万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