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以“国歌唱响国境线”品牌为引领,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构建起“有形阵地、有感浸润、有效赋能”的立体化推普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动能。
有形筑基,构建全域推普阵地网络。玉溪市以聂耳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一核多点”实体阵地。建设聂耳传习中心,依托聂耳和国歌研究院建设聂耳和国歌研传基地,充分把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全面融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并实施了“学术研究引领、传习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传播动人故事、传唱爱国歌曲”的“一研四传”红色育人体系,推进“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进科研、进体系、进课堂、进实践、进头脑,形成了“国歌声中成长”“国歌唱响国境线”等品牌,年均1.5万名学生参与基地研学。聂耳和国歌研传基地被教育部评为“2024年度红色文化弘扬基地”,聂耳和国歌虚拟仿真中心被教育部立项为“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自2023年启动“国歌唱响国境线”社会实践活动以来,累计派出“四只耳朵”社会实践团3435人次深入25个边境县(市),共建成229个“国境线上的思政课”实践点,覆盖中越、中老、中缅边境线,在马关金厂镇、勐腊磨憨镇等边境村寨设立“推普驿站”。
有感润心,厚植家国情怀文化根脉。实践团一体化开展体验式浸润教育,持续深化“课堂教学+实践调研”双轨机制。组织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大手牵小手,通过组建宣讲团、培训讲解员等活动,按学段特点让学生进行互动式探究体验。构建并完善“5个1”聂耳和国歌“大思政”育人体系,即1课、1歌、1活动、1作品、1体验,中小学开展体验式、浸润式研学活动。创新“五维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解析强化历史纵深感,借助AR技术还原聂耳的创作场景增强体验感;开展“国画鉴赏+汉字韵律操”课程,孩子们边跳边诵读“播种”“丰收”等词汇,将语言学习融入非遗体验。持续开展为界碑描红、在166号界桩聆听戍边民警守边故事等特色实践活动100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4万余人次,普通话普及率提升至89.6%。通过活动,青少年深化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精神标识”的认知。
有效赋能,激活语言普惠内生动力。实践团通过入户问卷了解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海报,手把手教村民基本用语,调研与推广相结合,让推普工作更具针对性。开发“语博”App方言对照模块,制作200句跨境贸易常用语卡片,帮助村民完成首笔中老边民互市交易。开展“八个一”推普小课堂和面向少数民族母亲的“妈妈普通话”线上培训课程,并以“果园推普”“直播助农”“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推广普通话。截至目前,有多个团队(项目)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立项,3个团队获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重点团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