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安宁市扎实推行“空间互嵌、文化互融、经济互助、社会共治、心理共鸣”五位一体工作模式,构建起“组织有温度、治理有力度、邻里有热度、生活有品质”的互嵌式社区治理新格局。
空间互嵌筑根基,共居共乐一家亲
坚持把优化空间布局作为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公租房分配和商业综合体规划,形成“多民族交错融居、多业态共生共荣”的空间格局。积极抢抓昆明主城西拓发展机遇,建成幼儿园8所、中小学校4所,市级专科医院2所、医疗卫生服务站3个,商业综合体1个、大型购物超市8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建成46条市政道路、通车里程92.6公里,形成内连外通的道路交通体系,全方位满足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需求。各街道通过“恳谈会”“院坝协商会”发动居民捐资出力解决道路硬化、老年食堂等实事50余件,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升级,全市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38个社区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让各族群众在空间共居中增进邻里情谊。
文化互嵌润民心,交融共生绽芳华
深挖“螳川文化”“连然金方”历史底蕴,打造“一社区一品牌”文化矩阵。各社区开展“非遗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各族居民体验漆扇制作、香囊制作等传统技艺,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文化认同”。开展“四季村晚”“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演出137场次,覆盖线上线下观众46万余人次。依托4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3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打造1个非遗展示厅、3个传习馆及5个传习所,开展螺钿手作、苗族芦笙舞等非遗培训与体验活动,吸引各族青少年广泛参与。举办“民族团结百家宴”、民族歌舞展演等融合性文化活动58场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3万余场,覆盖近98万人次,创作《遇见安宁》等10余个文化作品,设置60余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小品,将文化互嵌融入城市肌理,形成了“文化走亲、民心相亲”的生动场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经济互嵌促发展,携手共创新生活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构建“社区+企业+居民”利益联结机制。结合街道实际推行“一家亲”积分超市,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民族团结活动积累积分,可兑换商超优惠券和农产品,年度发放积分12万余分,带动辖区商户销售额增长18%,打造“一家亲”就业服务站,联合辖区企业开发保洁、安保等岗位,帮助23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搭建“三交集市”平台,组织各族群众展销民族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年交易额达320万元,形成“企业发展有支持、居民生活有便利”的共生共荣局面。近年来,共争取各级“十百千万”工程资金带动村组集体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累计完成示范项目12个,有效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各族群众收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积极协调驻市企业向磨憨定向捐助资金,用于旅游产品开发、道路清洗车采购等,助力打造边境幸福村。
社会互嵌强治理,多元共治促和谐
创新“五维联动”矛盾化解机制,建立“网格排查—分级处置—多元调解—回访评估”工作闭环。社区积极推行“5+X”居民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组建由法律专家、心理咨询师、居民代表组成的调解队伍,成功化解婚恋家庭、物业纠纷等200余件,矛盾纠纷排查覆盖率达100%。各街道建立“红色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协商平台,召开协商会议216场次,解决昆华苑充电棚建设、盛世家园文明饲宠等问题127件。全市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10支,吸纳志愿者近300人,开展环境治理、防汛救灾等活动89次,惠及群众1.2万人次。
心理互嵌凝共识,同心共筑中国梦
聚焦“心相通、情相融”,构建“理论+实践+情感”三位一体心理互嵌体系。各社区根据实际,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组织各族儿童共同学习、游戏,促成多对跨民族“心连心”“手拉手”小伙伴。依托“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建立网格微信群实时收集社情民意,2024年化解物业纠纷、噪音扰民等问题43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通过“集中讲习”“上门讲习”等形式开展理论宣讲47场次,发放资料2500余份,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培育社区共同体叙事体系,做好心理服务与疏导,引导各族群众心灵相通、心手相牵,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