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创新打造“石榴红”宣讲品牌

来源:德宏州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8-07 17:27:01       【字体:大    中  

近年来,德宏州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打造“石榴红”宣讲品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边疆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血脉。从村寨火塘边的拉家常到边关故事的生动讲述,从青少年课堂的“培根铸魂”到基层干部的“双语宣讲”,将党的声音、中华文化与边疆治理紧密联结,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德宏绚丽绽放。

在“谁来宣”上构建多元主体矩阵,凝聚宣讲合力。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理论骨干90余人组成“石榴红”理论宣讲团,组织全州文艺团体组成文艺宣传队,动员10余名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大V组成网络人士志愿宣传队。纵向上构建“州级领导带头讲、部门骨干专题讲、基层干部常态讲”立体化架构,强化引领力;横向上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等多方力量参与宣讲,增强亲和力。这种层级分明、衔接有序的宣讲体系,确保了党的理论政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其中州政协深度融合“双推”协商活动成果,组建州政协“石榴红”宣讲团,组织全州政协委员开展宣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相关经验被《中国政协》杂志专题报道。

在“宣什么”上深耕内容核心,构建理论体系。德宏州参照省级《宣讲大纲》,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深度融合,构建“理论政策+历史文化+实践成果”三大模块,形成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宣讲课件,让抽象理论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具体实践。讲清“一条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解读“十二个必须”“四个必然要求”“四个与共”“四对关系”等关键内容。紧扣《德宏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实施方案》部署,制定印发《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案》,用“双语”解读、今昔对比、身边实例等方式,让理论从“文件语言”转化为“家常话”。讲好“两段历史”。一是讲好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民族团结融合史,挖掘早乐东率众抗击英军、马嘉理事件等边疆各族人民抵御外侮的集体记忆,讲述同心共筑滇缅公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的赤子情怀,强化休戚与共的历史认同;二是讲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德宏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奋斗历程,挖掘刀安仁为中国人民谋解放的斗争精神,以及杨思敬等爱国英雄事迹,让群众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边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深刻道理。讲透“三个成就”。一是通过详实数据和生动的事例,直观呈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讲透经济发展的成就;二是通过纵向今昔对比、横向现实对照,凸显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发展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景象,讲透社会建设的成就。三是通过展示剪纸技艺、目瑙纵歌、德昂酸茶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及春节、国庆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传统节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讲透文化建设的成就。

在“怎么宣”上创新方法载体,提升传播效能。德宏州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宣讲传播矩阵,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在线上平台建设方面:依托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整合报、刊、网、端、微一体化宣教矩阵,通过融媒体平台和全州各类政务宣传平台等全媒体矩阵开展宣传,发布相关文章和信息3000余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德宏经验”多次被国家民委、省级媒体宣传推广,形成广泛传播效应。在线下活动开展方面:打造中华文化符号、标识标牌3000余个,在60余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广场、街区、长廊中集中展示,实现“抬眼可见、行足即观”;组织“石榴红”宣讲团成员140余人,深入基层开展宣讲600余场次,覆盖各族干部群众10万余人次;“石榴红”文艺宣传队结合“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活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890余场次,吸引群众参与200余万人次,同步传播乡村振兴成果与普法知识;创新开展20余项主题活动,包括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座谈会、演讲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邀请赛”,以多元性形式深化传播效果;突破固定场所限制,将“石榴籽”课堂延伸至村寨火塘边、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以“拉家常”方式解读政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村寨文化广场设置宣讲展台,发放印有宣传标语的雨伞、布袋、纸杯等实用物品,推动理论政策融入日常。

德宏州“石榴红”宣讲品牌将持续深耕边疆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遵循,紧扣民族地区发展脉搏与群众现实需求,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各族群众中生根更深、开花更艳,为全面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贡献德宏经验。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