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盐津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实践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8-08 17:45:36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昭通市盐津县以空间互嵌促邻里相亲、经济互嵌固融合根基、文化互鉴筑共有精神家园、协同共治聚家园合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富有特色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路径。

打破隔阂,共建邻里家园。近年来,盐津县在易地搬迁、保障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中,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着力打破历史上形成的单一民族聚居格局,推动形成多民族混合居住、共同生活的社区新格局。盐井镇水田村,建成包括全县10个乡镇的群众易迁安置点。

共建共享,夯实融合根基。盐津县将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作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的核心支撑,通过搭建平台、培育产业、精准帮扶,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就业联动,铺就“共富路”。依托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绿色工业等,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吸纳各族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服务同享,织密“保障网”。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各族群众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盐津县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大力培养熟悉民族政策、精通“双语”的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打通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米”。

美美与共,构筑精神家园。盐津县将文化认同视为最深层次的认同,着力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互鉴交融中创新发展。节庆同乐,共奏“和谐曲”。积极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情谊。传承创新,共绘“新画卷”。鼓励和支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滩头乡生基村的民族体育运动、兴隆乡大坪村的苗族竹竿舞、豆沙古镇的红石榴集市,盐津苗族的大唢呐等特色文化琳琅满目,相互辉映。盐津县五尺道文艺队深入乡村社区,将苗歌、彝舞、川剧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表演,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同心共治,凝聚家园合力。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组织引领,建强“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社区普遍推行“社区党组织+党支部+楼栋长+党员”的组织体系。多元协同,激发“自治力”。积极培育孵化以服务各族群众为宗旨的社区社会组织。法治保障,筑牢“压舱石”。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县民族宗教局和县司法局联合组织“普法小分队”,深入民族村寨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宣讲活动。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