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办好“四堂课”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楚雄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8-08 17:59:19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楚雄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发挥组织优势,创新工作方法,以办好“四堂课”为抓手,积极助推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办好“思政课”。突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重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进“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队课中,持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手拉手”等主题活动,创新开展新兴领域青年“青社学堂”“强国志·青春说”“青联思享汇”等活动。突出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阐释和转化,组建“楚雄青年宣讲团”“红领巾巡讲团”“红石榴红领巾讲解员”,运用“青言青语”“童言童语”开展专题宣讲150场次。充分发挥好“红领巾奖章”的阶梯式成长激励作用,持续开展“小石榴籽章”“民族团结章”等争章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唱响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

办好“交流课”。打造“火把红”青少年交流特色品牌,持续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联合举办各族青少年“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积极搭建青少年学习交流、互助成长平台。开展楚雄州“中国火城·浪漫花都·舞动青春”志愿文艺演出42场次。持续开展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展、楚雄州各族青少年英语夏令营、楚雄少年警校暨民族团结同心营等活动。开展“寻访先锋模范,争当强国少年”红领巾寻访活动3期,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组织少先队员与迪庆州德钦县少先队员开展书信结谊活动,用真诚的笔触在雪域高原与火热彝乡之间播撒友爱互助的种子。持续推进“红领巾讲解员”主题实践、打卡等活动,依托科技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等场馆打造一批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鼓励少先队员打卡学习,目前,已组织58名红领巾讲解员在博物馆开展志愿讲解服务42期,为青少年在校外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良好平台。

办好“实践课”。持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大学生“青春百团助百村”服务团队,成立11个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联络站,组织2000余名大学生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公益项目等,开展普法宣传、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等活动172场次,全州“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被共青团中央通报表扬。举办“核桃之星”“青耘中国”“壮鸡之星”青年电商人才培育系列活动。发挥“文旅”“河小青”“湖小青”“普法强基”等青年志愿服务队的作用,联合开展春运“暖冬行动”、“3·5”学雷锋纪念日、“5·26爱路日”、“5·19中国旅游日”等志愿服务主题活动1000余场次。2025年新招募志愿者570名,投身基层开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青年等工作。

办好“暖心课”。推进“民族团结+青少年权益维护”工程,引导青少年理性表达诉求,持续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议案4件、建议4件,在同级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14件。整合“12355”资源,开通24小时热线为广大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线上服务。启动“青心陪伴守护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辅21场次,覆盖学生4200余人,开展心理测评1400余人次。开展楚雄州团干部包保联系青少年工作,州、县、乡三级190名团干部与273名重点青少年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挂包结对机制,常态化开展联系、帮教服务、引导教育等工作。近年来,实施“希望工程”助学项目,开展希望工程“希望心”生命救助计划、爱心圆梦大学、亮创希望班等项目,争取和筹集希望工程资金资助困难学生,援建希望小学3所、希望港湾5个、希望工程阅览室1个。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