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举全州之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宏篇章。
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的边疆本色。德宏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农村小喇叭”“千堂党课下基层”等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全州各族人民忠诚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和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德宏州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升,全州各族人民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生动实践。
全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组建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专家库,建成66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广场、街区)以及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全州5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创建评估。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建成2个博物馆,创作推出一批体现“四个与共”的文化精品,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世界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
共同建设欣欣向荣的美好家园。十年来,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实现翻番,市场经营主体增长2.5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关键节点。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2015年第一条高速通车到在全省边境州(市)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州公路总里程10037公里、农村公路8336公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100%,芒市国际机场吞吐量位列全省前列,大瑞铁路德宏段加快建设,水利能源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德宏成为空、水、公、铁、管立体化的中缅经济走廊门户枢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人居生活环境大幅提升,全州边境村全部建成边境幸福村。
大力推进以生态绿色可持续为基底的产业建设,“特色兴农”主题鲜明,连续22年成为全省唯一粮食净调出州(市),荣获“中国冬季鲜食玉米之乡”称号,农产品销量位居滇品入沪第一。“开放兴边”成效显著,瑞丽沿边产业园建设率先取得突破,584家企业新落户园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突破1200亿元,口岸进出口总额增长4倍,口岸流量4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对缅贸易额占滇缅贸易的三分之二,德宏成为东中部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节点。“彰文兴旅”欣欣向荣,重塑“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金字招牌,打造美食德宏、生态绿色、边境旅游“三张牌”等德宏旅游新名片,2024年接待游客3805.62万人次、增长23.9%。通过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美丽德宏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认真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州内“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一步跨千年”整族脱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好“四轮驱动”农民增收攻坚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7917元增加至2024年15308元,年均增长7.3%。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学前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分别提高至93.1%、97.68%、92.02%,“一马跑两国”、冬训体育等成为全国品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医药集采改革平均降价超过58%,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村”,彻底甩掉历史上“瘴疠之区”帽子。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惠及6.6万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出台野生鸟类、城中田园、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法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以全省2.9%的国土面积孕育了71%的鸟类和1/3的高等植物物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7.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89%,成功创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砍树人变护林员、捕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和“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全面深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以自治州立法确定民族团结月,持续开展42个民族团结月活动,办好民族节庆、乡村文化旅游、体育运动赛事等系列活动,建成一批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搬迁新村和社区。在德宏,一个家庭有多个民族,一所学校各族学生同班同学,一个村寨和社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大家庭。近年来全州婚姻登记中不同民族通婚比例占35%以上。在德宏,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阿露窝罗节、阔时节等成为全州各族群众的共同节日,各族群众在节日期间共唱一首歌、共跳一曲舞、共用团结餐,展示出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场景。同时,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机制,持续办好“海峡两岸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被国家民委、国台办确定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切实扛牢卫国戍边神圣职责。卫国戍边是德宏各族儿女刻在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历史上就有马嘉理事件、刀安仁抗英、早乐东抗英、抢修滇缅公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等德宏各民族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英雄传奇和英勇事迹。新时代,德宏承担了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全国唯一试点,形成“德宏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德宏全面建成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筑牢“五道防线”,形成扛牢撑稳祖国西南安全防线的德宏铜墙铁壁。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创建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强边固防“六个一”“四链共建”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德宏基层党建品牌。创新推进边疆基层社会治理,深化“五户联防、十户联保”,全面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盈江“7·28”贺宋村泥石流避险案例、芒市“7·19”西山乡弄丙村山体滑坡成功避让案例等成功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实施10件单行条例和5部地方性法规,各族群众共同组建“禁毒联防队”“边境安全巡逻队”,先后涌现出“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金木玲、“全国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排南相等一批少数民族守边护边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