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昭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推出众多优秀文化作品,显著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大力推进“书香昭通”建设,加强全市1386个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力度,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7600余场(次),昭通市荣获中国作协评选的“全民阅读推广城市”称号,大关县的“背篓图书馆”入选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昭通市实验中学荣获全国“书香校园”称号,1人获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两馆一站”接待群众260.47万余人(次)。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并重,承办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和云南省“戏曲进乡村”“文艺轻骑兵基层行”等演出,深入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送文化百千万工程”,全年演出1.1万场次。
文艺创作成果斐然。召开全市文学艺术工作座谈会,举办《人民文学》杂志社“人民阅卷”首站活动,策划开展“文学之乡”昭通文学周活动,有效提振了文艺创作者的精气神。举办“石榴花开乌蒙山”、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等主题书法美术摄影展。长篇小说《国色芳华》改编的同名古装电视剧成功播出,覆盖美国、法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一大亮丽名片。长篇小说《画春光》被国家版本馆典藏。音乐剧《那年红军到扎西》成功首演,歌曲《最好的时代》、图书《澹春山》入选第十一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电影《白桔》荣获2024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荣誉编剧奖,《黄昏过后》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最佳新锐导演”荣誉。报告文学《白鹤滩上白鹤起》获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花灯歌舞《云南出来小马街》荣获第十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剧(节)目展演一等奖,昭通唱书《一日三朝》获云南省第四届传统戏剧曲艺会演“传承奖”,书法《山谷提跋二则》获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37个关联项目中的8个重点项目。昭通“三馆一中心”建设项目完成主体封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提故城遗址开展了第三期发掘工作,新出土大量遗物及各类标本,进一步提升了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新增2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施3个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2个省级“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单位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挥毫泼墨,一批蜡染、竹编、木雕、石刻等文创产品在国际、国内文博会上精彩亮相,展示了“磅礴乌蒙 大美昭通”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