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昭通市大关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绘就了“关河儿女一家亲 团结奋进共发展”的动人画卷。如今,民族团结进步的“基因”已深深融入大关县各族儿女的血脉,成为这片土地蓬勃发展的核心“密钥”。
加强组织引领,确保工作有方向。大关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近年来,全县高位谋划、精准发力,确立“筇竹之乡和美家园”创建主题,构建起领导重视、机制健全、部门协同、全域参与的生动格局。强化制度建设,将创建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党校教育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谋民族工作就是谋发展。相继出台《大关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测评指标任务清单》《大关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行动方案》等,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与具体方法,确保创建工作标准清晰、目标明确、方向笃定。
凝聚思想共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大关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依托盐大工委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出水堰、罗占云将军广场等红色教育平台,深化民族精神认同;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宣传”格局。积极扶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深耕民族文化保护、挖掘与规划利用,建成“1个中心基地+N个传习网格点”的非遗保护网络体系,“苗族大唢呐”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本县为代表的“昭通端公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全县中小学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精心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大关县着力完善迁入地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为搬迁各族群众营造办事便捷、联系紧密、互动频繁的社会环境,谱写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因户施策解决实际困难,生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通过举办筇竹文化节、花山节、火把节、“村BA”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扎实开展教育实践,促进各族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实现深度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
促进共同富裕,开民族团结进步之局。对标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要求,大关县全环节、透析式推进工作大起底、大提升,构建“三级书记联动抓、处级干部整村包、科级干部驻村督、干部职工结对帮、巡察监督合力推”的责任体系,夯实“人人清、户户清、村村清”帮扶基础,落实稳岗就业、产业带动、政策兜底、资产盘活、节支减支等增收举措。以“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引领农业,以“一园一业”专业园区支撑工业,以“景城一体”做精文旅,全力实施百万亩筇竹全产业链、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百万吨饲料、百万吨高附加值硅铝制品、百万名游客的“五个百万”工程。成功举办大关筇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首届筇竹文化节,木杆镇细沙村、吉利镇营底村等13个村入选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集中力量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落实更多温暖民心、惠及民生的务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