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实现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着力打造“和和美美·好在文山”互嵌式社区品牌,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规划引领促空间共聚,让人居环境有品质。一是抓谋划,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出台《文山州城镇规划管理九条措施》《文山州高质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升级实施方案》等,实行“零门槛”落户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化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提升到39.67%。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文山市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二是抓统筹,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城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规划布局,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的方式开展易地搬迁工作,建成13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现“五化五通两有”,3.7万余名各族群众“插花式”混合居住。2022年以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工程项目169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逐步壮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断深入。三是抓提升,打造示范标杆。以易地搬迁社区、城市中心社区、抵边社区等为重点,创新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文山市永通社区(城市中心社区)创新“七个互嵌”办好“七件民生实事”;砚山县平远镇田心社区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各族群众拆除围墙、打开“心”墙;马关县都龙镇茅坪社区(抵边社区)探索共建理事会,走出群众“共建共治”和守边固边美边新路子;富宁县安康社区(易地搬迁社区)5个兄弟民族“挪穷窝”走出大山,互嵌融居共住“幸福家”。
文脉传承促文化共享,让精神家园有守望。一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在8个县(市)城区全部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街区(公园、广场),在社区全覆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作播出一批展示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的标语、广告和宣传片,编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丛书·文山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增强文化认同。二是全面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持续深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推出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旅居云南·好在文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一县一特色”“一月一活动”和“民族节日各民族都一起过”的氛围,每年举办花山节、三月三、花脸节以及春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民族节庆和文化旅游系列活动500余场次,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三是全力提升文山文艺影响力。完成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精品工程项目128个,开展“坡芽歌书”文化品牌提升十大行动,《坡芽歌书》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制作《铜鼓姑娘》《顶家女儿》《幸福花山》《锦绣如歌》等一批反映文山民族特色和文化精髓的文艺作品,获全国比赛奖项7个、省级奖项30余个。《石漠花开》入选全国百部重点影片、全国院线电影,马关壮族农民版画被选定为国礼赠予意大利等国家领导人。
产业联动促经济共融,让就业创业有渠道。一是抓实特色产业。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抓好绿色铝、三七、现代农业、康养旅游四大重点产业,建成绿色铝产能343万吨,成为全国绿色铝产能最大的州(市)、“北铝南移”标志区;文山三七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值413亿元;全链条推进“1+4+N”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1759.41亿元,正成为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普者黑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广南六郎城村康养旅居获好评。二是稳定群众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坚持外出就业与“家门口”就业并重,通过技能培训、平台搭建、政策扶持,让群众“增收有门、就业有路”。2024年全州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13.83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的138%,覆盖种植、养殖、电商等领域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28.55万人,发放创业贷款5.66亿元,扶持2537人(户)创业。西畴县东升公社就业“幸福里”社区被认定为省级首批11个就业“幸福里”社区之一。三是建立联结机制。严格落实“三个一律”“四个一批”要求,探索形成一批联农带农的有效做法,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受益。马关县“小小洋瓜架大大致富经”、麻栗坡县“柑橘鼓起钱袋子农民过上好日子”等模式入选省促农增收典型案例,富宁县八角产业发展中群众、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模式被央视《天下财经》《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报道。
多元协同促社会共治,让民生服务有温度。一是提升“共居共学”水平。着力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网格长+楼栋长”“网格长+党员中心户”等多元网格管理。聚焦12类特殊群体,制定家庭分级评估服务标准,由基层干部、村组干部、网格员挂包走访,用家庭服务精细化助推网格管理精细化,让各族群众安居乐业。聚焦居民群众需求,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业委会和物业企业三方联动的“红色物业”协调机制,以“物业红”推动“治理优”实现“生活美”。二是优化“共建共享”管理。创新实施基层治理“一网兜”,重塑1.98万个“全科网格”,推行“三必到四必访”,全覆盖建成州、县、乡3级113个规范化综治中心,推广“接诉即办”平台,70%的村实现“零违法、零上访、零事故”,创造了“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推行“院坝会”“火塘夜话”等特色议事形式,以成立村民自建委员会为“小切口”,探索建立“1+10+N”的村民自治模式。创新开展千个单位包万村、千个案例进万村、千名干警抓万村、千名干警挂万班、千场演出进万村“五个千万”工程,法治文山建设考核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三是强化“共事共乐”保障。全面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持续提升医疗水平,8个县(市)综合医院和119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8个县(市)医共体建设全部达到紧密型评判标准。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增效,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685.22万人。
情感联结促心理共识,让心灵归属有依托。一是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每年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组建宣讲团(队)深入党政机关和基层开展集中宣讲1800场次、覆盖26万余人次,举办演讲、征文、短视频小故事创作大赛等特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全州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拓宽交往交流交融渠道。实施“推普”攻坚“三大行动”,完成892个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全州2195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达标率达99.28%。2022年以来,在3个边境县举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70余期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42个沿边行政村全部建成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村和国家通用语言应用示范带。打造民族团结大舞台,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三是系牢情感纽带。坚持抓“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探索“幸福食堂+N”模式,出台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十条措施,建成5170个“少年儿童之家”、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509个,精准管控2.49万个危险水域,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实现全覆盖结对关爱,常态化开展“石榴籽一家亲”暨“少年寻”关心关爱留守困境儿童主题研学交流活动,“少年儿童之家”关爱行动、“希望澡堂”“一乡(镇)一游泳池”等200多项改革经验被推广。持续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用好领航先锋哨、治理日常哨、志愿服务哨、文体活动哨、突发应急哨,着力解决社区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全州有5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文山市被命名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城市”,西畴县兴街镇东升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成为文山州首个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