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新平县“生态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惠及各族群众

来源:新平县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5-09-12 17:29:20       【字体:大    中  

近年来,玉溪市新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以哀牢山优美自然风光为底色,以花腰傣等民族文化为灵魂,走出了一条“生态资源+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不仅让生态颜值持续提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民族团结根基的坚实桥梁。

守好生态家园,为民族团结筑牢绿色基石。新平县创新生态空间保护模式,先后建立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片区、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3.41%,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2%。制定《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县级保护区条例》,完善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监督等法律法规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推进以城镇增绿、乡村补绿、通道连绿、面山扩绿、景区兴绿为主的国土绿化,全面提升哀牢山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加大哀牢山生态保护补偿力度,2021年至2024年,新平县共计兑付哀牢山国家公益林保护补偿资金8125.64万元,涉及农户34277户122613人,让各族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中共享红利,进一步凝聚“共护生态、共促发展”的民族共识。

做活文旅融合,让民族文化成为团结纽带。充分利用坝区民族文化浓郁、半山林果经济繁荣和山顶自然风光秀美的立体空间布局,一体化整合山上、山下旅游资源,形成山下感受花腰傣民族风情、山腰体验农耕采摘乐趣、山顶领略雄奇秀美自然风光的立体特色旅游环线。建成花腰傣民族文化传承园,举办“花街节”“沐浴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推出冰糖橙采摘体验、稻田收割、蔬果DIY等创意活动,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他本土人才作用,用好土陶、竹编、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十大伴手礼”进景区、进酒店,不断促进“非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扬武火烤饼”“新平腌菜”成功入选玉溪市首届“非遗伴手礼”名单。盘活大平掌战斗遗址(陇西世族庄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涵盖非遗工坊、非遗伴手礼展售区等在内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增添景区文化新亮点,多角度、多形式呈现非遗特色。深入挖掘花腰傣原生态文化,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农户”的方式,将花腰傣日常生活融入旅游活动,恢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活场景。定期开展“喊月亮”等民族民俗活动,通过“主题文化广场+节庆”“自媒体+故事”等方式,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体验。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推动“生态+文旅”“非遗+旅游”深度融合,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彩,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携手共进。

共享发展成果,让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生态资源+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让民族团结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情感纽带。在戛洒镇耀南村,三分之二的群众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提升至2万元,户均收入4.5万元,昔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被评为云南省金牌旅游村。哀牢山区域成功申报64个国家级、省级森林乡村,戛洒镇获评省级绿美乡镇,桂山街道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大平掌战斗遗址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腰傣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族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念愈发坚定。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