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维精准发力不断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发展实践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09-16 17:45:46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昆明市始终立足云南“三个定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理念,从五个维度发力,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持续深化“和和美美一家人”生动局面的建设。

发挥中心城市吸引力,增强空间互嵌。昆明市以“一圈三走廊”为阵地,推动沿线社区签署“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联创共建协议书”;深化沪昆合作、昆迪合作,实施“以城带边、以城兴边”,高标准完成磨憨镇6个示范村建设,加快城乡互嵌融合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81.1%。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通过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配租配售政策,优化各族群众居住布局,实现易地搬迁社区100%“插花安置”。目前,已建成45个“基层治理百佳小区”、133条“最美街巷”、561个“最美庭院”和533个“最美楼道”,连续四年获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在全球避暑胜地中名列首位,从都市到乡村、从省会到边境,形成了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格局。

提升美美与共的涵养密度,增强文化互嵌。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建成一批干部教育馆、群众教育馆及现场教学点,扎实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活动;生动讲述河泊所遗址、郑和、聂耳、闻一多、西南联大、红军巧渡金沙江等六个故事;创作《小小灯笼四四方》等一批蕴含中华文化底蕴、反映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文艺精品;组织开展“幸福春城更幸福”等“三项计划”主题活动,围绕增进共同性打造“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民族团结大舞台”“云南民歌大家唱”等文化品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春节、泼水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节庆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认同。

拓展共建共享的惠民广度,增强经济互嵌。与北京市西城区等4个兄弟城市共建“三交”旅游产业发展联盟,延伸“吃住行游娱购”文旅产业链;培育斗南花卉市场、雄达茶城、昊邦医药等产业集群,打造石林“撒尼绣娘”等劳务品牌;2024年民生支出占比超70%,与东部沿海地区20余个城市建立劳务协作机制,通过沪滇劳务协作转移农村劳动力5144人,“昆迪合作”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经济依存度持续深化。

彰显亲如一家的城市温度,增强社会互嵌。与省内外17个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定期召开城市民族工作联席会互通信息;构建“四平台五机制”工作体系,出台《昆明市社区民族工作指引(试行)》等指导文件。依托全市84个一家亲工作站,开发“安家昆明”“城市民族工作综合服务”等小程序,实现线上便民服务全覆盖;28.38万外来务工随迁子女100%享受公费教育;成立全省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学院,打造“研、学、践、悟、行”一体推进的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服务中心,全市所有社区均建立协商议事委员会。2023年,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进一步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厚植守望相助的情感浓度,增强心理互嵌。实现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种子”厚植于各族青少年心田;出台实施《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讲文明、讲团结、讲法治成为各族群众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共同价值追求。线上深化“网、微、端、屏、台、报”多元传播的“互联网+民族团结”建设;线下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等平台队伍作用。连续举办12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民族在体育竞技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全市“石榴籽家庭”数量持续增长,“四个与共”理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在昆明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