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创新机制强保障稳就业促增收

来源:红河县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9-17 17:39:34       【字体:大    中  

近年来,红河州红河县围绕群众就业与产业发展需求,以“资源筑基、产业延链、服务保障”为路径,构建全方位就业体系。

深挖多元资源筑基地,打造就业“孵化池”。红河县聚焦特色农业、林下经济和光伏产业,建设一批生产基地,拓宽本地就业渠道。积极引入经营主体,引进37家水果种植企业建成千亩连片基地15个,发展芒果、柑橘等热区水果21.8万亩,稳定吸纳工人3500余人,采收期用工达3.8万人次。为实现“绿色能源+就业保障”的双重效益,红河县建成25座村级光伏电站,并将电站80%的年收益定向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目前,已依托光伏产业开发光伏公益岗630个,岗位主要面向脱贫户、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特色农业领域,红河县通过推广多元化种植模式,激活本地劳动力就业潜力。推广早冬蔬菜“一稻三菜”轮作近2万亩,常年吸纳1280名劳动力,高峰日用工超1400人;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10.8万亩、茶叶11.8万亩、百香果6000余亩,“稻鱼鸭”模式吸纳1.2万人次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就业,采茶旺季用工3.2万人次,百香果产业提供年务工5.2万个工日;培育3家药业加工企业,生物药业种植面积1.79万余亩,吸纳1800余人就业,种植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延伸产业链条建车间,拓宽增收“新空间”。红河县推动农业“接二产连三产”,通过建设加工车间、引进龙头企业、盘活闲置资源等方式延伸产业链,为群众创造更多技能型、稳定型就业岗位。截至目前,红河县累计通过“招小商”引入11家适配本地产业的企业,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8个、农产品加工车间56个,直接新增就业岗位1540个,让群众无需远离家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技能就业。红河县引进龙头企业,建成红米、鸭、茶叶、棕榈等加工厂,直接提供岗位1500余个,全产业链带动就业2.5万人以上,人均月收入3600元。一方面招引企业与“兴农人”合资办厂,盘活园区闲置厂房5513平方米,创办食品加工企业,年吸纳代购员75人、季节工230人,培养技术工人70名,人均月工资4000元。另一方面引进红河某淀粉科技公司,建成日生产540吨芭蕉芋淀粉加工厂,年带动务工1.2万人次,增加务工收入7200元/人。此外,红河县还创新党组织领办村公司模式,成立14家村公司,激活加工厂56个,提供岗位2000余个,采取“村集体组织+村公司运营+农户参与+企业销售”模式发展产业。

创新服务机制优保障,筑牢务工“定盘星”。红河县围绕群众就业全流程需求,构建“培训—对接—保障—兜底”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巧工坊”服务平台,为群众就业保驾护航。针对市场用工需求与群众就业意愿,红河县开展电工、果树修剪、家政等10个工种培训,累计培训2.44万人次,持证上岗率12.25%。同时,重点打造“红河嫂”“茶保姆”等劳务品牌,家政岗位人均收入7000至8000元,疏果修剪岗位月薪超1万元。在县、乡两级设立“巧工坊”就业服务中心(站)13个,推出就业信息专属二维码,实时推送38家企业的1000余个岗位信息,累计发布7期就业资讯,促成180余人成功就业。此外,配套建设“乐业驿站”,集成“爱心食堂”“共享厨房”“儿童之家”等服务,开通“定制交通车”。在保障和兜底方面,红河县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571万元,扶持创业305户,带动就业654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3100余名脱贫劳动力就业,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托底保障”。在重点产业中推广“固定工资+绩效奖励+利润分红”模式,形成“茶产业523”“百香果产业64”二次分配模式。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