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锚定“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目标,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品牌引领,深挖“文献名邦”底蕴,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质效双升,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旅融合,打造全域发展新格局。大理州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着力构建“一带三道十八廊”文旅发展框架,推动“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升级,促进全州文旅融合创优提质。通过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大理市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云龙县诺邓景区等3地新增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鹤庆县新华村入围2025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储备名录。大理州获授2026年“东亚文化之都”称号,极大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认知度,铸就城市文化又一张“金名片”。新业态不断涌现,文旅产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今年1至7月,全州接待游客7050.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78.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7%和19.29%;省外旅居人员达21.59万人,同比增长26.13%;文旅传播影响力稳居全省前列,“在大理爱上生活”的形象深入人心。
人才汇聚,构建创意转化新生态。大理州依托“苍山洱海”生态优势与“多元文化”资源禀赋,探索“平台+人才+创意+产业”路径,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形成“校地联动、影视带动、非遗引领、人才驱动、业态创新”五大建设模式,吸引近2万名国内外艺术人才驻留,为文化产业注入源源创意活力。通过试点引领提供示范样板,大理市喜林苑酒店、凤阳邑村入选云南省“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单位,漾濞县阿尼么村、大理市中和村、洱源县佛堂村退步堂入选培育单位。中和村以“村院合作”模式引入百余名知名艺术家,打造“中和国际艺术村”,2024年带动村民增收220万元,实现艺术家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文化产业不仅激活城市,更赋能乡村振兴:鹤庆县新华村以银器产业为纽带,吸引29所高校建立实训基地,入驻企业达166家,2024年营收19.8亿元、带动就业1.8万人,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理市文笔村打造“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发展“民宿+咖啡”“民宿+旅拍”等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漾濞县“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以艺术创意变现乡村价值,2024年节假日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达10.3万元。
影视赋能,塑造产业增长新极点。“文化+影视”的成功突围,勾勒出大理“文化+”战略的“破圈”方向。州内3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30多处风景名胜,处处皆可入画。大理州充分发挥“天然摄影棚”优势,推动影视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借势《去有风的地方》等爆款剧集推出“影视同款打卡”活动,吸引游客赴拍摄地“打卡”,实现影视文化与城市旅游的“双向奔赴”。今年1至8月,《边境电影院》等近百部影视作品前来取景。创新“影视+文旅”消费模式,举办“多彩中华”大理民族电影周及“光影绽放中国行·跟着电影游云南”大理站活动,发布6条“跟着电影游大理”经典路线,紧密联结银幕场景与现实景点。深挖《天龙八部》《司藤》等剧场景,推出专题旅游线路及131个免费取景地,通过“影游融合”改造打造文旅新地标。编制《拍在大理——大理州影视拍摄服务指南》,设立影视行业协会及协调服务机构,完善产业体系。澜湄(云南)视听产业园大理园区投入运营,慢喜电影公社、漫步苍洱数字双创社区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影视+文化”产业从“单一拍摄”向“多元影视服务”延伸。
非遗转化,彰显当代演绎新路径。大理州实施“非遗+”战略,推动8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8项)的保护传承,建成300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57个非遗工坊,实现保护提质增效。“大理苍洱毓秀非遗之美体验游”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非遗进校园案例获评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在保护基础上加速产业价值转化,成功培育“李小白扎染”“寸银匠”等本土品牌,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遗名录,剑川木雕、鹤庆银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两家企业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村以“非遗保护+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培育白族扎染特色产业,开发文创盲盒、家居软装等产品,年产值突破1.6亿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形成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