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州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持续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文旅”“非遗+直播”“非遗+研学”等多元融合模式,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创新合作助人才集聚。红河州深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内涵,积极探索“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2024年,弥勒东风韵小镇入选首批全省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暨“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单位,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入选培育单位。东风韵小镇着力打造“共建共享型”旅居社区,为艺术家提供居住和办公空间,吸引多位知名艺术家设立工作室,年均接待艺术研学团队超50批次;建水紫陶园区深化校地合作,联合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开展材料研究与生产线建设;2024年,红河学院紫陶产业学院正式揭牌,为紫陶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目前,红河州已拥有省级非遗工坊2家、协同创新基地1个、省级专家工作站4个、县级专家工作站3个、陶瓷类实训基地4个。建水县焕文书院、蒙自市歌舞剧院等4家单位被列为首批州级“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形成多点布局的艺术家驻留网络。
数字技术培植文化产业根基。红河州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哈尼梯田智慧立体化监测系统案例”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名单,该系统运用GIS、遥感、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技术,对景区实施全方位监测管理,为游客提供便捷、个性化服务,显著提升旅游体验,全年全州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7.7亿元。在产业端,建水紫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构建覆盖生产、销售、传承全环节的数字监测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分析产业数据,为决策和政策扶持提供科学支撑;紫陶产业专用装备应用推广、古垚水紫陶产业园等数字项目加速推进,智能制泥、数控成型、数字化烧制等技术装备引入生产环节,线上展示交易平台整合优化,形成“原料加工—生产制作—展示销售”的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产业闭环,培育出紫陶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2025年上半年,建水紫陶产业园区实现产值50.1亿元,登记注册紫陶生产经营主体2749户,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旅融合促共同富裕。红河州持续提升“来红河我氧你”品牌形象,打造“旅居云南·红河最好在”新IP。一批标杆项目加速落地,元阳县阿者科村将原生态哈尼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建水县“旅游+紫陶”模式创新非遗与旅游融合路径,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案例;石屏米轨小火车成为交旅融合典范;建水紫陶里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此外,元阳哈尼梯田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水临安路旅游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新业态蓬勃涌现,15家企业获评省级新业态企业,文旅产品供给持续丰富。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903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116.9亿元,成功入选“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2025年上半年,全州接待游客464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61.74亿元,各族群众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稳步迈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