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临沧市以“收信人”的使命担当,全力推动“三好”嘱托转化为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扎实举措与生动实践,让边境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坚持凝心铸魂,筑牢思想长城。深入实施“凝心铸魂”工程,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一是持续深化“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的政治自觉。扎实推进“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三个心向”主题实践活动,严格落实“每月一党课教育行动”,精心上好“感恩课”“民族课”“爱国课”“国防课”,激励边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全面加强“为国守门,为国把关”的思想共识。借力村民小组会、户长会、火塘会、微信群、大喇叭、巡逻车、宣传标语等载体,将党的强边固防政策精准传递至边境最前沿、边寨每一户、边民每一人,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我们都是祖国守边人”的责任感、荣誉感与忧患意识,切实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以实干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三是不断升华“强边有我,请党放心”的政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通过专题党课、交流研讨、理论宣讲、线上培训等形式,引导边境党员干部以实干诠释忠诚,争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的践行者,自觉对标“时代楷模”鲍卫忠和“一门两忠烈”张从顺、张子权父子等先进典型,在兴边富民事业中勇挑重担、服务人民、争当先锋。
坚持产业兴边,激发内生动力。以促农增收为核心,立足沿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带动边民就地就业增收。一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做强“糖、茶、果、菜、牛、药、咖”等高原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依托黑蜜养殖、核桃种植等特色产业,创新“家门口产业+外出务工”模式,2024年实现全村总收入2367万元,人均收入超2.1万元。二是创新集体经济强村路径。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效新机制,推动村级发展由“重规模”向“提质量”转型,实现沿边行政村“一村一品”专业化全覆盖。2024年,44个边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沧源县芒卡镇芒岗村首创“边民互市+集体经济”模式,通过合作社凝聚边民合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29.1万元跃升至2024年120.8万元,成为全县口岸经济标杆。三是培育边境旅游新业态。深度挖掘边境人文历史、红色基因、自然风光与边关风情资源,发展生态游、跨境游、红色游、民俗游等业态,构建“农文旅红”融合的边境旅游产品体系,打造6条沿边旅游线路,培育33个特色景点,建成15个边境旅游特色村寨,“一种幸福在边寨”品牌日益彰显。
坚持文化润边,构筑精神家园。立足“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是以中华文明引领群众。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纳入村规民约、行业公约,实现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二是以中华文化浸润群众。精心组织民族文学、艺术、歌舞、影视、戏剧创作,在中华文化滋养下,各民族文化活力迸发、百花齐放,推出《边疆收信人》《守边人》等精品力作,焕发边疆儿女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共鸣,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4个边境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11个村寨获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作品《UP耿马》荣膺2025年澜湄视听“优嘉计划”国际传播“十嘉”案例。三是以红色历史感召群众。依托沧源县班洪乡“抗英纪念馆”、龙乃村“回归纪念碑广场”及镇康县红岩村“戍边馆”等爱国戍边教育基地,生动阐释“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激发边疆各族群众血脉中的家国情怀。
坚持民生惠边,增进边民福祉。以惠民利民为着力点,持续改善沿边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让边境群众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持久、安全感更稳固。一是加速补齐边境基础设施短板。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创新推行行政村(社区)统一标准、自然村按“达标型、提档型、示范型”分类实施的“1+3”建设路径,推动44个边境村(社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二是显著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深化边境地区教育综合改革,边境3县普通高中毛入学率高于全市均值,44个边境村(社区)“一村一幼”和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健康临沧”行动全面推进,边境3县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320个自然村文体设施配备全覆盖,边境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生动诠释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感党恩的时代画卷。三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引导群众在村旁、渠旁、路旁、屋旁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公园”,实现村容村貌“四旁四园”立体提升。
坚持互嵌实边,深化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边境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全面实现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打造“一个廊带”促互融。贯彻全省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部署,创新实施“1122”创建路径,精心构筑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与模范长廊。全市3个边境县、10个边境乡(镇)、44个边境村(社区)全部获评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二是实施“一项工程”促交融。深入推进“三项计划”,创新培育“中缅少年手牵手·交往交流心连心”青少年交流品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探索“订单式”跨境劳务合作机制,深化“沪滇协作”促进边境劳动力转移就业。着力塑造“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品牌,建成12个特色互嵌式社区。三是开展“一批活动”促共融。以自治县逢10周年庆典、“摸你黑”狂欢节、“阿数瑟”山歌会、“边境幸福杯”青少年足球赛等节庆活动为桥梁,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开放活边,实现边贸富民。以“三大经济”驱动双向开放,培育沿边经济新业态,带动边民创业就业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开放红利,夯实边疆繁荣稳定根基。一是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创新举办“临品出滇”背包市场订货会,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组织19个商会挂钩帮扶边境村,深化“百企联村”工程,推动146户企业与44个抵边村(社区)结对共建,持续扩大村企合作规模。二是升级边民互市贸易。依托口岸优势推广“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鼓励边民合作社参与贸易,实现进口原料深加工增值,创造就业岗位。优化联农带农机制,组建77个边民互助组和17个边民合作社。2024年完成边民互市贸易额5亿元。三是拓展跨境产能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首创南伞园区与缅甸老街园区“两国两园”跨境合作模式,开辟跨境农业合作区,联合种植甘蔗、坚果等经济作物超15万亩,培育近千家外贸企业,带动两国三县19个乡约2.5万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坚持固防强边,筑牢安全屏障。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强边固防成效显著。2023年以来,全省边疆党建长廊暨强边固防现场会相继在沧源县、镇康县召开。一是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将强基固本作为稳疆安疆根本之策,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现边境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全覆盖,彻底消除党员空白抵边小组。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立14216个基层党组织治理网格,打造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钢铁堡垒。二是织密安全防护网络。强化党组织体系网引领社会治理网,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立1.92万个边境网格,配备18万名优秀网格员。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施基层治理示范工程,选派119名“自然村长”全覆盖驻守边境村,实现基层治理全链条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