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优势,以“三个聚力”为抓手,深入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深度交融,最终实现“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全方位嵌入。
聚力“凝心铸魂”,多层次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多维度、多形式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法规,成功举办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年成就展暨昭通市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吸引5000余名群众踊跃参与。精心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宣传片,由合作方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精准投放50余万次。着力打造“乌蒙石榴红”宣教品牌,组建专业演出团队,深入全市11个县(市、区)23个乡镇开展巡回演出,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
聚力“就业创业”,多渠道铺就各民族共同富裕路。通过强化劳务协作服务、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推动各族群众工作在同一车间、生活在同一社区,携手共奔小康。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建立29个驻外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带动130万各族群众实现省外高质量就业,有力促进民族大融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服务网格,创新打造“转移就业四化”昭通模式,形成“一园一体一超市一平台”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积极创建返乡创业昭通模式,以精准扶持点燃创业热情,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奋斗。
聚力“贴心服务”,多角度奏响民族大团结和谐乐章。围绕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关切,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办事流程,为各族群众提供多元化、有温度的贴心服务。靠前开展“心贴心”服务,创新推出“五项服务”机制,实现169个事项“最多跑一次”,以“小窗口”托举大团结。实施社保服务“面对面”行动,推动养老、工伤、失业保险扩面提质,惠及446.88万人次,让“康乃馨”绽放成幸福之花。强化维权服务“手拉手”,全力维护劳动者权益,为各族群众追回19.95亿元“辛苦钱”,以“护薪弦”谱写和谐曲。推进引才聚智“肩并肩”,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7149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4.37万人,以“聚智慧”共建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