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澄江市五维发力构互嵌“五共”模式开新局

来源:玉溪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09-29 18:02:09       【字体:大    中  

近年来,玉溪市澄江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政策支撑、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研究指导,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文化共融、经济共生、社会共治、教育共学、情感共鸣,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维度实现全方位嵌入。

空间共聚,打造和美家园。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推动辖区社区由“单一”向“完整”转型,结合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强化政策引导。在棚户区改造、抚仙湖移民搬迁、老旧小区更新、完整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保障性住房分配与租赁等工作中,鼓励引导各族群众和谐融居。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小区、楼群、楼栋、单元嵌入式居住,着力构建“互嵌式”共住共居空间。建设营养均衡、便民实惠的新时代老年幸福食堂,安装智能门禁、健身器材、便民服务站、充电桩等设施,发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阵地作用,推进智能化服务,深入实施绿美城市建设。持续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云南省美丽县城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卫生健康县城;常态化整治“十乱”,严厉打击违规违建,市容市貌显著提升。

文化共享,打造和谐家园。一是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依托“同生共融 和美澄江”系列活动,在马房村、化石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刺绣、摄影、书画作品展,推动展览进乡镇(街道)、进场馆、进学校,引导各族人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脉。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动员文艺团队、业余文艺队、社会组织等创作推出一批“接地气、沾露珠”的文艺节目,深入群众广泛演出,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二是挖掘文化共融素材。依托本土非遗资源,融合民族艺术与时代主题,创作《中华一家人 共进一道门》石雕作品,生动展现各民族特征、风情与文化,以匠心传承非遗技艺,用精品诠释家国情怀。传承发展小屯关索戏、松元草狮子舞、太平花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深入挖掘中山大学西迁办学、孤山岛剿匪等历史革命遗址的红色故事,打造“红色+”教育平台。

经济共融,打造富裕家园。一是盘活资源,携手迈向共同富裕。依托市场化手段与政策性支持,盘活辖区资源,通过发展文体产业、集市经济、家政服务、房屋租赁等,为社区集体经济注入新增长点。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与行业协会、商(协)会建立常态化联系,精准筛选投资信息,全面推进项目招商与落地。立足资源禀赋,构建“企业+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与村集体增收渠道,助力全市文旅升级,携手各族群众共赴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文体旅融合助推经济发展。“体育+”活力迸发,抚仙湖成为国内最大湖区龙骨帆船基地集群之一,澄江获评2024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研学+”价值凸显,创成国家级研学基地1个、省级2个、市级2个。“旅居+”热潮兴起,马房村入选“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形成以广龙小镇(度假旅居)、禄充村(乡村旅居)、蜗牛康养(养老旅居)为代表的多元布局。“康养+”势头强劲,寒武纪小镇获评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连续5年入选中国康养产业百强县。2024年接待游客119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2%和16.93%。

社会共治,打造平安家园。一是社会治理格局和谐稳定。加强基层治理,健全“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跟踪督办、评价反馈”闭环机制,构建“一平台受理、‘一站式’调处、全链条服务”工作格局。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各族群众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构建各族群众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以“干字当头 稳字托底 干部示范”三年行动为契机,结合“仙湖民情大走访”,推进民族工作网格化服务,建设“问题发现—交流上报—督查整改—处置办结—结果反馈”闭环运行机制。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不可破。调动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联盟成员单位能动性,提升“1+6+75+N”网格化服务体系效能,深入开展“仙湖民情大走访”,设置“民情格子铺”和“民情工作单”,汇集民意。以社区党总支部、居委会、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为核心,依托“书记会”“院坝会”“一家亲”“微心愿”等载体,全面推行“5+X”议事协商制度,畅通各族群众参与治理渠道。整合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平台资源,构建党组织领导、社会组织协同、党员群众参与的联动服务模式,打造“十分钟党群服务圈”,实现服务各族群众零距离,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心理共识,打造示范家园。一是民生答卷温暖出彩。强化就业服务保障,新增发放创业贷款3486万元,线上开展“人才夜市”等招聘活动、线下搭建“幸福里”社区平台、打造“1+4+N”零工服务体系,提供岗位2.13万个,服务2.92万人次。坚持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公办园在园幼儿人数增加3.7%,33所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实现100%达标。巩固“集体经济+积分制”助推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质,仪凤社区、澄波社区纳入省集体经济补助试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3.64万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建成乡镇(街道)敬老院5个、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7个、幸福食堂9个。二是社会宣传情感交融。运用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宣传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发展、政策法规等,建好建强社区驿站,收集民意、提供优质服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载体,加强社会参与,将“节假日”过成“团圆日”,做好“我们的节日”互嵌暖心服务,以“小家庭”带动“大社会”。引导各族群众深化对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认同,不断夯实人心根基。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