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10-09 17:18:08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昭通市立足清凉的气候、深厚的文化、优美的环境,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良好条件,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

系统谋划,打造避暑旅居新地标。出台《昭通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培育避暑休闲旅游线”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依托昭鲁坝区独特的气候优势,结合自然生态、乡村田园等多元资源,重点打造大山包(环线)景区、小草坝生态景区、洒渔烟柳避暑长廊等避暑项目,为各族游客提供丰富选择。今年7月,印发《游客到昭避暑旅游服务管理二十条措施》,从“吃、住、游、玩、悦”5个维度,明确28项具体任务及对应责任单位,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推进格局。发布《致昭通市民朋友的一封信》,号召全市各族群众以热情姿态迎接游客,向旅游经营主体倡议诚信经营,营造各民族共同参与旅游发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良好氛围。

文化赋能,焕发古城历史新活力。围绕昭通古城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逐步恢复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庙、李氏支祠、迟家大院、广东会馆等文物建筑;加强对文物的考证研究,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创作《壹根扁担》等庭院剧,并在李氏支祠定期上演,受到了各族游客的广泛好评;设计昭通甲马、黑颈鹤主题等系列纪念品,让游客能带走独特的“昭通记忆”。古城内,古戏台常有花灯戏表演,百年古建筑重新焕发活力。

搭建平台,拓展交往交流新场景。始终将文化交流活动作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举措,通过“节庆共办、非遗共学、文艺共演”等方式,有效拓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场景。一方面,依托火把节、花山节等本地传统节日,邀请游客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品民族美食。在鲁甸县新街镇的篝火晚会上,各族群众手拉手跳起锅庄舞,欢笑声响彻夜空。另一方面,持续举办文艺晚会、广场舞大赛、通俗歌手大赛等活动,吸引昭通本地市民和在昭避暑的各族游客广泛参与,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