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以民族文化为根多举措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

来源:丽江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10-15 17:51:58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丽江市秉持“以人为本、融合发展、便捷易达”原则,以东巴文化、边屯文化、摩梭风情等民族文化资源为根基,通过政策扶持与模式创新,系统打造阅读、文化艺术、景区体验、文化消费、乡村生活五大类公共文化新空间,让民族特色文化深度浸润群众生活、为游客提供可感可及的文化体验,构建起独具魅力的“主客共享”文化消费生态。

阅读新空间,让书香浸润民族文脉。丽江市以“书香丽江”建设为核心,着力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阅读场景。在阵地拓展上,通过新建、改建、共建共享等方式,结合总分馆制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织密覆盖城乡的阅读网络,累计建成分馆238个,使阅读服务触手可及。同时,持续提升书坊书店服务品质,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巧妙融合:东巴书院将东巴象形文字精髓融入空间设计,宣科书房以纳西古乐为底蕴常态化开展亲子阅读,雪山书院在玉龙雪山举办文化沙龙,满足市民与游客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文化艺术新空间,让民族艺术活态焕新。丽江市着力提升改造图书馆、非遗馆、博物院、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优化空间美学品位,推动功能转型升级。建成“丽江市图书馆国图专区”,精心策划精品特色展陈、文创IP孵化、沉浸式展演等活动,深化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依托红军长征过丽江历史脉络,打造玉龙县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永胜县边屯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群落,加速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活化利用。文旅演艺持续升级,《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经典剧目不断融入崭新民族元素,推出一批与公共文化服务相配套、彰显丽江特色、主客共享的文旅产品,显著增强体验感与互动性。

景区文化体验新空间,让民族文化可感可触。丽江市以景区为载体,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实现从“游览”到“体验”的深度跨越。依托东巴文化、茶马文化等资源,丽江古城精心打造30个集历史文化展览、民族技艺展示、社会教育与民族文化体验交流于一体的文化院落,历史底蕴深厚、资源特色鲜明,“研学+文化”模式成效显著。同时,结合生态旅居、新型养老、全民健身等需求,融合阅读、展览、演出、艺术、餐饮等业态,创新“酒店+”运营模式,培育一批兼具文化品位与沉浸式体验的民宿、酒店。利用景区空间开发场景式旅游演艺与小剧场节目,建强用好庭院式、沉浸式、体验式演艺项目集群。

文化消费新空间,让民族特色融入生活美学。丽江市以消费为纽带,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特色产品转化。节庆与民俗成为消费核心引力,“三多节”“棒棒会”等传统节庆与永胜荷花季、华坪芒果节等特色活动深度融合,街子天的民族集市、夜间的打跳表演,为游客提供定制化文化体验。全市拥有134个非遗工坊、33个非遗传承展示体验空间,围绕“丽江礼物”IP,以特色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为载体,引导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文化创意消费新空间,落地“丽江礼物”文创体验店5个,推出69种171款特色文创产品。积极探索5G、AR、VR等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路径,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文化生活新空间,让民族文化深植乡土。丽江市着力激活本土文化活力,实现文化振兴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民族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空间,建成洛水村摩梭文化体验区、永宁镇瓦拉别村非遗工坊集群等乡村生活美学空间。同时,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图书馆、文化馆(站)、农家书屋等载体,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开展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活动。全市133个乡村文化生活空间持续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服务,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增进情感认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