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州红河县紧扣年轻干部成长“全周期”,立足民族地区治理需求与边疆发展实际,树立“选苗要准、育苗要实、护苗要严、用苗要活”的鲜明导向,系统构建“选、育、护、用”闭环培养机制,推动年轻干部在边疆实践熔炉中淬炼本领、砥砺担当,逐步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骨干力量。
精准“选苗”,拓宽渠道精选民族地区“良种”。红河县统筹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多重渠道广纳贤才,侧重吸纳熟悉民族语言、了解边疆情况、热爱基层工作的优秀人才,自2024年以来,累计录用公务员、事业人员及引进各类人才417人,持续为边疆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采取“单位推荐+个别谈话+实绩分析+民族工作适配度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发现和掌握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将其中106人纳入“青禾档案”,实行“一人一档、跟踪培养”。同步组建一线考察组,深入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边疆项目建设等关键岗位,近距离观察干部在应对急难险重任务时的民族工作能力与群众口碑,识别出一批素质好、懂民族政策、有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确保选出的“苗子”适配边疆、根基扎实。
一线“育苗”,强化历练厚植边疆“根基”。红河县坚持将思想淬炼、民族工作能力培育与边疆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助力年轻干部夯实根基、增长才干。依托县委党校主阵地,开设民族政策解读、边疆治理实务等特色课程,自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中青班、民族地区干部培训班等21期,培训覆盖800余人次;创新开展“双语”夜校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群众实践+结对帮教”模式提升干部民族语言沟通能力,并选派126名年轻干部赴上海高校进行专题研修,拓宽视野、提升专业能力。积极推行“挂职锻炼+专项攻坚”双路径培养机制,分批选派干部赴上海市长宁区、省内先进地区及州级机关挂职学习,汲取民族地区治理先进经验。注重在边疆吃劲岗位和民族村寨一线培养干部,选派18名“90后”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安排25名选调生到多民族聚居重点村担任书记助理,建立“导师帮带”制度,由熟悉边疆情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一对一”指导,助力年轻干部在民族工作实战中快速成长。
严管“护苗”,全程护航守牢边疆“底线”。红河县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特点强化年轻干部日常监督管理,筑牢廉洁从政防线。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通过组织观看边疆地区典型案例警示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剖析民族地区违纪案例等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年轻干部纪律意识和抵腐能力。构建全覆盖监督网络,既紧盯“八小时内”民族政策执行、边疆项目推进等履职表现,又关注“八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畅通电话、网络、民族语言信访等监督渠道,定期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信息互通。开展随机家访,了解干部家风家教及社交情况;对新提拔干部实行半年跟踪观察机制,重点关注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同步建立“容错纠错+心理疏导”双向机制,定期组织成长座谈缓解干部压力,实现约束有力度、关爱有温度。
科学“用苗”,量才适用树牢边疆“导向”。红河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需求,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打破隐性台阶,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自2024年以来,提拔多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担任科级职务,其中多数来自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边疆项目建设等一线岗位,树立从实践一线选人用人的明确导向。注重选拔具有两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熟悉民族事务的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今年新提拔干部中具备相关经历的占比近50%。对表现突出的驻村第一书记、民族地区专项攻坚骨干,直接纳入科级后备干部库重点培养,形成“从边疆选拔、在一线成长”的良性循环。建立“用后评估”机制,结合群众评价与实绩表现开展跟踪评估,对潜力较大但暂未任用的干部,针对性安排至关键岗位锻炼,实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
红河县通过构建“选、育、护、用”全链条培养机制,有效破解边疆民族地区年轻干部成长瓶颈,在实干中历练、在担当中成长,逐步成为助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