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澜沧县凝心聚力筑根基石榴花开别样红

来源:普洱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10-16 17:49:02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普洱市澜沧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精心培育“澜沧江畔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

党旗高扬,筑牢民族团结根基。澜沧县委、县政府以政治高度和全局视野谋划民族工作,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强化基层党建,大力培育少数民族干部,配齐建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确保民族工作有人懂、有人抓,持续巩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53个单位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集体和16名个人荣获全国及省级表彰。

文化滋养,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澜沧县将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化作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促进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连;积极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通过“小手拉大手”将普通话普及延伸至千家万户,架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作为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澜沧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牡帕密帕》、芦笙舞,以及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彼此欣赏、互学互鉴,携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产业兴旺,携手共享发展成果。澜沧县以发展作为破解边疆民族地区难题的“金钥匙”,推动基础设施跨越式提升:澜沧景迈机场通航运营,思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公路总里程突破万公里,位居普洱市首位。深入实施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及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依托国家“组团式”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推进“一县一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先后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国家级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称号。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全局,推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2024年度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澜沧县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日益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创业乐土。2023年以来,新签约投资项目41个,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专精特新企业1家,实现省外产业到位资金45.06亿元。

文旅互促,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澜沧县依托丰富文化资源,聚焦“澜沧江畔石榴红”品牌,以景迈山、老达保为平台,通过扩塔节(春节)、阿朋阿龙尼(葫芦节)、山康茶祖节等特色节庆,以及澜沧街、边民互市街等交流载体,有力促进县内外各民族社会互动、经济互惠、文化互融。2023年,澜沧街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景迈山以茶为媒,深化“同种一株茶、同饮一江水、同住一个村”的共同体实践,打造古茶林徒步、农耕体验、篝火晚会等活动,推出乡村游、自驾游精品路线,开发民族服饰、竹编工艺等文创产品,让游客深度沉浸于独特文化魅力。2024年,景迈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2%;实现旅游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84%,生动诠释生态与发展双向转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典范。

法治强边,共护边疆和谐家园。澜沧县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生根。累计颁布实施条例9件(自治县条例1件、单行条例7件、变通规定1件)。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各族公民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对等。深化“八五”普法,开展“法制进乡村”“巡回法庭走边关”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建立四级协调机制,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与“军警地”共建,实施“红旗飘飘”工程,构筑国门强点、村寨连线、全域成面的固边屏障。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公益事业纳入网格体系,紧盯群众诉求与风险隐患化解,实现矛盾纠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闭环化解”,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形成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