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将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学校教育体系,并持续深化社会宣传教育。
双轨赋能强队伍,提升党员干部教育质效。创新推行“请进来+走出去”双轨赋能干部教育模式。“请进来”方面,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国家高端智库专家郝栋作专题辅导;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团队深入昭通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图谱”研究,指导豆沙关历史文化挖掘;省级专家驻点扎西干部学院开发情景党课,以沉浸式教学融合红色文化与干部教育,引导干部在情景体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去”方面,秉持开放学习理念,组织干部赴外汲取先进经验,推动思想与行动同步提升,引导其跳出昭通谋发展,在横向对比中明差距,在深度学习中共成长,有效拓宽视野,增强履职能力。
多元共绘同心圆,提升社会宣传教育质效。立足昭通发展成就,创新丰富社会宣传教育载体,充分激发各族群众维护团结、共建家园的内生动力。持续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等文化惠民活动650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110万人次;通过多形式学习、系列化宣传及知识测试,发放宣传资料230余万份,投放公益广告6800余条次;精心培育“乌蒙石榴红”宣讲团与演出团,融合党课宣讲、文艺演出及节庆活动,开展“讲演结合”式文艺宣讲近800场次,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政策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深耕校园育沃土,提升学校教育质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示范学校创建力度,79所学校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15所学校入选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2024至2025年计划重点打造7个品牌项目。印发《关于在昭通市民族地区进一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推普周活动,扎实推进“童语同音”学前教育教师普通话培训,组织教师参与全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显著增强教学能力。全面落实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共同生活、同窗共读,有力促进其相互了解、包容、学习与帮助,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携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