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墨江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特色名片,抢抓中老铁路、昆曼大通道、墨临高速等开创的机遇,系统实施“旅游+”战略,创新探索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路径,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新篇章。
品牌赋能,提升“三交”互嵌的引力磁场与辐射效应。以品牌活动为引擎,构建“月有主题、季有亮点、年有突破”的文旅矩阵,持续放大墨江“三交”品牌效应与磁吸力。精心培育“云南双胞秀”“云南村烤”等破圈层文旅品牌。围绕“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双核心,开发“北回归线研学游”“茶旅精品游”“农耕文化体验”等精品线路。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荣膺“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入选省级“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三个一批”民族文化节庆精品名录。打造夏至日活动、冬至美食节、通关黄焖鸡美食节、孟弄火把节等节庆品牌,形成“节事引流、文化聚势”的良性循环。连续成功举办19届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及地区1.8万多对(次)双胞胎和448万游客参与,带动旅游消费近24亿元。联动其他州(市)、县(市、区)推出“双胞胎足球队”“佤部落遇上双生之城”等活动,通过足球竞技、民族服饰秀、美食投喂、“抹黑脸”互动等形式,生动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活化非遗,厚植“三交”互嵌的文化根脉与情感纽带。秉持“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创新中融合”理念,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三交”载体。搭建“非遗工坊+传习所+培训基地”平台,系统开展哈尼歌舞、古茶制作、刺绣等技艺培训,累计培育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名、县级传承人58名,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可持续人才生态链。推动紫米封缸酒、凤凰山普洱茶、麻脆等非遗技艺转化。打造“墨江紫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紫米封缸酒”省级非遗美食等特色品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连接各族同胞情感的“文化信物”与富民产业。
产业共融,共享“三交”互嵌的发展红利与民生福祉。坚持“以发展促融合、以融合惠民生”,推动旅游与特色产业深度联动,让“三交”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创新“紫色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美丽乡村”模式,建设克曼紫色产业示范园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形成集种植加工、展示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建成哈尼紫米歌舞广场、民族文化体验长廊等公共空间,常态化开展稻田观光、开秧节、丰收节等活动,年接待游客超10000人次,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鼓起“钱袋子”,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为深化“三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