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盐津县“125”工作法创新推动民族团结全领域创建

来源:昭通市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10-23 17:40:53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昭通市盐津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推行“125”工作法,为全域创建提供清晰路径,有效破解山区多民族聚居地区创建工作的实践难题,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点位示范到全领域“升级版”的跨越。

坚持一条主线,筑牢思想根基。盐津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线,把党的领导贯穿创建全过程各方面。县委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专班,将创建工作与市委“产、城、人”三篇文章及县委“125”发展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各级党委(党组)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校将其列为重点培训内容,各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进一步夯实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构建两大体系,夯实创建支撑。盐津县着力构建“组织保障+资源整合”两大体系,为全域创建提供坚实支撑。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创建责任链条,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创建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党建+民族团结”模式,在全县103个县级以上示范单位设立“党员先锋岗”,2300余名党员带头参与政策宣讲、困难帮扶、矛盾调解。整合部门资源,联动宣传、文旅、教育、融媒体中心等力量,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内宣外宣同步推进。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传统节庆为契机,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生动讲好盐津民族团结故事,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组建善讲民族语言、通晓乡音土语的“乌蒙石榴红”盐津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学校、乡镇等地开展宣讲90余场,覆盖干部群众1.2万余人次。

实施五项行动,激活全域动能。盐津县以“五项行动”为突破口,推动创建工作从“点上出彩”向“全域开花”转变。实施基础提升行动,畅通发展致富路。针对山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将民族团结与基建攻坚相结合,重点改善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依托独特山地气候资源禀赋,谋划“3+N”富民产业布局,以产业发展作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生基村打造产值超千万元的万亩茶园,带动群众增收;豆沙镇融合五尺道历史资源,建设红石榴街区,推出盐津大厨体验店、古道文化研学等项目,助力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增收”。全县通过“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1.2万户各族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实施文化浸润行动,架设心灵相通桥。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交融。建成盐井镇团结社区民族团结主题广场、滨江大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等教育基地,让文化交融场景可观可感;在校园内通过“同上一堂思政课”“民族文化手工作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行动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在互动中深化认同、促进心灵相通。实施治理创新行动,构建和谐新格局。将“三治融合”与民族团结治理相结合,打造基层治理样板。自治层面,推广“院坝会”“火塘会”等议事形式,凝聚各族群众共商发展大计;法治层面,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德治层面,组织“民族团结示范户”“好家风好家训”评选,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实施示范引领行动,打造创建“升级版”。豆沙镇“古道雄关涌新潮,民族团结谱新篇”经验入选省级示范典型,盐井镇水田新区安置区建成“红石榴街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县创成省级示范单位12个、市级55个、县级103个,形成全域创建新格局。

下一步,盐津县将持续深化“125”工作法实践,在产业融合、文化交融、治理创新等方面精耕细作,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根基与社会根基,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多彩盐津·一线城市”绚丽绽放。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