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维西县通过互嵌融居、文化润心、民族节庆等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维西篇章的磅礴力量。
拓宽路径,夯实互嵌共融基础。维西县不断深化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把握易地扶贫搬迁、水电移民等契机,插花式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和水电工程移民等各族群众1901户共6797人,形成新型城市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维西县最大的搬迁安置点永宁社区等新兴社区,正成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典范。深化“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活动,有力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动缩影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实践典范。
思想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平台,各乡镇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巡山护河队”“红色代办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社会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三会一课”、党员干部培训、“远程教育”等为契机,深入开展“三江腹地石榴红”宣讲、“五史五观五认同”思想教育、“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实践等活动,通过群众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推进精准“滴灌”式宣传,用身边典型事例和脱贫攻坚巨变强化思想教育,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群众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各族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文化润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少年儿童学前学会国家通用语言已成基本素养。充分发挥维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自然禀赋和优势资源,大力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0项,培育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3位,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点18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牢固精神纽带。
创新载体,深入实施“三项计划”。深入实施“三江腹地石榴红”工程行动和“三项计划”,按照“一月一主题”“一月一节庆”的思路,通过“人民的节日人民共办、人民的节日人民共享”方式,让群众成为节庆活动的主角。高质量承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塔城活动,成功举办第31届兰花博览会、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暨阿尺木刮节文艺公演。依托每年民族团结进步月、腊普文化艺术节、热巴艺术节、火把节、丰收文化节、阔时节、冰酒节、黑谷节等活动,深度打造“我们的节日”品牌,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舞一首曲、同过一个节”,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的时代风貌。与上海、曲靖等帮扶地区建立“团结进步同心营”等活动长效机制,着力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主动融入滇西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牵头与澜沧江流域10个县(市)签订《三项计划协作联建协议》并召开联席会议。
扛实责任,坚决守护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西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维西实践,在全省率先创新开展最美城市、最美集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四美”创建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功获得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023年度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森林覆盖率达72.75%,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级为优,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县城空气优良率稳定保持在100%。林下产业标准化种植技术得到示范推广,绿色发展底色愈加鲜亮,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