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寻甸县以“五个赋能”推动各族群众融入新发展格局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10-27 17:53:13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昆明市寻甸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践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承诺,以“五个赋能”为着力点,借助组织、数智、科技、文旅和品牌赋能,促进各民族经济上紧密相连相融,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畅通市场循环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抓组织赋能,推动各族群众协同增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出台有利于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共同居住、共事共乐、团结奋进的政策举措与体制机制,以就业带动全县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为着力点,结合寻甸县实际及各族群众就业增收需求,制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提升就业创业质量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实施方案》,成立三级书记负责的就业指导体系,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全县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今年内累计发布109期线上就业信息,提供岗位9435个;开展54次“敲门行动”,送岗上门1.5万个;举办26场现场招聘会,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面对面推荐岗位8万余个。针对未就业且有就业意愿人员,按“省外1岗、县外省内3岗、县内2岗”标准精准开展“送岗上门”活动,全方位整合资源渠道优势,助力各族群众实现稳定高质量就业,推动各民族融入新发展格局。

抓数智赋能,推动各族群众智慧增收。依托东西部协作、万禾农产品批发、中农批农产品批发、立华高科等多元资源,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与乡村产业融合。全面推进智慧农业培育与数字乡村建设,形成资源集聚、产品引流效应,推动云品入沪,畅通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渠道,带动全县农特产品“出村进城”、云品出滇。持续升级仓储物流智慧化水平,充分发挥县级消费帮扶农产品销售展示配送中心功能,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点配送体系,开通乡村物流专线,破解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难题,推动更多农特产品“上线”热销。大力实施智慧农业项目,加速数字技术在主导产业及绿色食药领域应用,以“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为指引,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农业增产、各族群众增收,为各民族融入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抓科技赋能,推动各族群众精准增收。抓实优品精准选育与精准就业体系建设,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注入科技动能。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机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种业基地建设,保护利用地方品种资源,强化新优品种精准引进、试验与推广。依托仁德街道大河桥小麦油菜夏繁基地、省种羊场、云南澳克斯冻精繁殖站、库森草莓等优势资源,加速构建马铃薯种薯、种猪、种牛、种羊繁育等现代种业体系,遴选推广主导品种,新建新品种示范基地,为各族群众增收挖掘最大增量。另一方面,依托智慧城市管理服务平台搭建农民促增收系统,智能化动态采集各族群众收入变动及务工需求,实现数据查询、分析与岗位精准匹配,为就业帮扶指导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抓文旅赋能,推动各族群众多元增收。深入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种养、观光休闲体验、康养旅居、农产品加工等多功能转型。强化项目引领,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加速培育农文旅新产品供给。打造凤龙湾小镇、三月三森林公园、一丘田生态旅游农庄等文旅新业态,让游客在寻甸沉浸“始于山水、归于烟火”之美的同时,有力带动农文旅产品供应与销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民族民俗活动,依托“团结花开和美寻甸”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将火把节、花山节、落灯节塑造成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盛会,以舞蹈、歌曲、美食、服饰等为媒介,全景展现寻甸民族文化魅力,吸引全国游客深度体验,着力塑造寻甸民俗文化新标识,为各族群众创造就业机会,拓宽致富路径。

抓品牌赋能,推动各族群众优势增收。立足寻甸便捷交通网络、丰富饲草饲料资源、优质肉牛种业资源及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建设寻甸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省级“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县,健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共赢机制,持续巩固一产、优化二产、融合三产,构建集养殖、加工、销售、生态休闲于一体的肉牛产业体系。推动寻甸牛、寻甸牛干巴、虹鳟鱼、板栗、萝卜、鲜花蔬菜等产品不断拓展市场,持续增加就业岗位与产业收益。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与各族群众务工意愿,培育鸡街“菜大姐”细菜种植队、倘甸小松鼠松子加工队、寻甸中草药“联合”队等特色务工队伍,助力各族群众足不出乡实现务工增收。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