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硕果映初心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 2025-11-05 18:06:57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昆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引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奋斗、共谋繁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奋力谱写富有时代特征的昆明篇章。

秉持“同”的核心理念,精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完成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17项、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61项,推出大型舞台杂技剧《聂耳》、原创话剧《联大往事》等文艺力作,启动昆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撰;二是依托晋宁石寨山遗址公园考古成果,以“滇王之印”“滇国相印”等文物深化历史溯源,打造“博物馆之夜”“文物发声”系列活动,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三是整合西南联大、云南陆军讲武堂等博物馆资源,讲述护国抗战、红军长征过昆明、聂耳与国歌等捍卫统一、抗击外侮的“昆明故事”,以文物遗产深刻阐释“五个共同”历史观与“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凝聚“合”的磅礴力量,推动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构建常态化教育机制,在机关干部中深化“五史五观五认同”实践,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在全社会推进“三意识”“四个共有”“五个认同”主题活动。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100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6处,打造省级以上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8个。建成“四馆一园一街区”地标,突出展示“全家福”主题墙与红石榴标识,开通“阿诗玛号”“春城号”民族团结主题地铁专列。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网、微、端、屏、台、报”融合传播矩阵,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构建“嵌”的融合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互嵌式发展计划,创建“和和美美一家人”社区品牌,建设嵌入式示范单位,与17个省内外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跨区域协作机制,首创全省“三交集市”,成立共同体意识社区学院及城市民族法律服务中心,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多维嵌入,确保各族群众在昆明“进得来、融得入、留得住、过得好”。创新提炼“以和促嵌、以嵌促融、以融促铸、以铸促福、以福促同”的“五以五促”发展经验,持续擦亮“团结花开·幸福春城”品牌。

厚植“福”的发展根基,携手各族群众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力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创新实施“四区联动”跨区域协作。一是深化央地合作,抢抓东西部产业转移机遇,坚持产业强市、工业主导,打造“8+N”重点产业集群,统筹推进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战略,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产业高地;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改善,实施民族团结“十百千万”示范工程,推动寻甸、石林、禄劝三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380.77亿元跃升至2024年529.95亿元,增速领跑全市;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深化公园城市建设,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筑牢“宁”的稳定防线,防范化解民族宗教领域风险。健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制度体系,常态化开展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专项行动,高效化解信访问题。将民族工作职责清单纳入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在《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等媒体刊发实践创新稿件500余篇,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谱写“新”的创建篇章,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一是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边境幸福村共建模式。托管磨憨后建立帮带机制,居民收入从1.42万元增至2.23万元,村集体收入最高达102万元,人口增至4万,成功创建“共同现代化试点”;二是构建“一圈三走廊”共同体实践路径,滇池示范圈、城市民族工作走廊、红色乡村走廊、中老铁路走廊;三是建立“三维一体”宣教机制,面向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及群众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及“春城石榴红”宣讲;四是推出“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社区品牌,整合资源提升民族工作质效;五是创新“赛事经济+主题旅游+混班混宿”“三交”载体;六是实施“12345”工作机制,构建预案体系,锻造五支专业队伍;七是探索公安、教育等行业系统创建联动,实现全域覆盖。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