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红河州红河县创新载体、精准发力,在全县范围内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驻村干部与村干部“小课堂”学习活动,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骨干力量,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高位推动,压实责任链条,确保“小课堂”有人抓、抓得实。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各乡镇党委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将“小课堂”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履职能力的关键举措。全县普遍建立“挂村工作组组长第一责任人”机制,明确工作组组长工作日下沉所挂村(社区),主持学习、全程督学导学,变“软要求”为“硬任务”。甲寅镇、垤玛乡、乐育镇等乡镇构建起“工作组组长督学+驻村第一书记领学+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互学”的责任闭环,浪堤镇实行“镇领导包村指导、工作组组长驻村领学”,石头寨乡采取“随机抽查+定期通报”进行考评,形成了层层抓落实、全员共参与的学习格局,确保了学习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精准施教,对接基层需求,确保“小课堂”有干货、学得进。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基层实际。一方面,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惠农富农政策、基层治理规范、村“两委”换届流程、基层党建等作为“必修课”,确保政策理论精准传达。另一方面,结合各乡镇、各村特色与发展阶段,开设“本土化选修课”。如洛恩乡针对性地开设矛盾纠纷调解技巧课;阿扎河乡俄比东村围绕榆黄菇产业开展专题培训;宝华镇聚焦农特产品销路拓展攻坚;石头寨乡精心编撰涵盖政策核心、实践重点、本土案例的“乡土课本”。这种“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模式,有效避免了“照本宣科”,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基层需求的同频共振。
创新形式,激活学习氛围,确保“小课堂”提兴趣、效率升。为打破传统“一人讲、众人听”的沉闷模式,全县各乡镇积极探索互动式、沉浸式教学方法。普遍采用“政策解读+案例剖析+互动答疑”“集中讲授+案例研讨+经验分享”“领学式+研讨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迤萨镇组织干部到产业示范村实地教学;浪堤镇鼓励干部建言献策,并推动转化为工作措施;阿扎河乡过者村开展纠纷调解情景模拟;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在宝华镇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还原场景+分组讨论”,并建立线上学习资料库。这些创新形式让干部从“被动听”转向“主动讲”“积极思”,极大激发了学习内生动力,课堂活力与实践效果显著增强。
学用贯通,强化成果转化,确保“小课堂”见实效、能长效。“小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服务群众。全县各乡镇建立健全学用转化机制,推动学习成果落地见效。石头寨乡、洛恩乡建立“学用转化台账”或“经验库”,跟踪记录、推广干部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浪堤镇设置“答疑解惑”和“后续实践”环节,要求干部带着问题来、带着办法走;宝华镇宝华村形成“学习—实践—反馈—优化”闭环,将课堂知识迅速转化为防汛排查、社保代办、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许多乡镇将干部在“小课堂”的表现和学用转化情况作为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树立了以学促干、实干担当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