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办学理念,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构建起“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提供根本保证。学校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事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与“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并列的目标,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理论支持。同时,学校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为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价值引领,厚植思想根基。学校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促进思政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长成才、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率先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公共必修课并打造为精品“金课”,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理解;创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讲堂,邀约权威学者阐释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培育深植民族团结基因的时代新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列为专项教研课题,开发校本教材,推动理论成果有效转化。
坚持文化浸润,构筑精神家园。学校通过打造文化阵地与品牌活动,深度滋养师生思想共识。建设民族博物馆、校史馆、民族团结教育长廊等文化载体,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常态化举办“爱我中华”诵读大赛、“中华民族一家亲”元旦篝火晚会、民族文化风情周等特色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增强民族情感纽带,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园氛围,持续强化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坚持知行合一,夯实实践根基。学校注重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创新构建工作机制长效化、教育体系化、活动载体化等“六化并举”实践体系,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非遗传承实践等项目,让师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化认知、凝聚共识。
坚持理论先行,强化学术支撑。学校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双轮驱动,强化学术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支撑作用。通过培育科研团队、搭建学术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等举措,推动理论成果深度应用。深度参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学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工作,有效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依托跨学科合作推动民族理论创新,培养民族工作领域专业人才。2024年,举办“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汇聚学界智慧探讨跨学科融合路径,深度解读生态文明与民族团结的内在关联,为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贡献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