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创新旅游促进“三交”的载体和形式,让来自各地的游客深刻感受红河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劲动力。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文旅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各族群众的共同富裕。
产业旺,文旅融合有质有量。红河州锚定文旅产业“千亿级产业”目标,全州落地文旅项目近9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400亿元;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16个,总数达51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22个。弥勒市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紫陶里被认定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临安古城主题特色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水县作为全省唯一地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全州限上住宿业、规上文化艺术业、娱乐业营业收入及接待游客数、旅游总花费等重点指标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建水碗窑村、弥勒小河边村等地入选首批“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2025年上半年,红河州接待游客4649.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461.74亿元,文旅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文艺兴,精品赋美出彩出新。红河州原创舞蹈《云上梯田》荣获舞蹈类“群星奖”,合唱《丰收乐作》入围“群星奖”终评;舞蹈《火塘》获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节目奖;原创音乐剧《阿者科》、舞蹈《千年紫陶》等20余个作品荣获省级奖项;创作文艺作品近百部,参与国家级大型原创音乐剧《绽放》的创排演工作;红河州马缨花艺术团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常态化开展“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活动近4000场次,创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群众文艺节目100余个,将精彩演出送至田间地头、社区广场;推出《张桂梅》《喜剧大篷车》等精品演出活动290场;统筹中央补助资金1600余万元,完成近3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项目,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7个,“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遗产活,传承保护有力有效。元阳哈尼梯田创下全球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产”纪录。颁布实施《红河州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办法》《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补贴办法(试行)》,争取各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6亿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43个,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石屏米轨小火车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旅游+紫陶”模式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案例。博物馆展览活动推陈出新,“大山之子”“云上梯田”“红河三绝”等原创展览走向全国。
品牌响,宣传推广“出圈破圈”。红河元素亮相央视“山水间的家”“诗词大会”“三餐四季”“花开中国”和“与辉同行阅山河”等热门节目,吸引大批游客打卡网红景点。“红河马缨花”成为“最云南”的旅游引爆点,吸引国内外大批粉丝积极参与,火爆全网,话题全网曝光超3.75亿次;推出“旅居红河 村长有请”IP,吸引超2亿人次关注。红河州成功入选“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元阳县阿者科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云上梯田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入选2025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屏边滇越铁路人字桥、金平蝴蝶谷等多次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推介。6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增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品牌矩阵持续壮大,红河文旅实现从“区域知名”向“全国出圈”的跨越。开通中越“两国六目的地”黄金旅游线路,推动红河流域中越11地成立跨境旅游联盟,连续举办中越跨国春晚暨边民大联欢、“红河的月亮”中越诗歌朗诵等活动,以文化为桥,促进中越民心相通,有效树立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