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广南县、砚山县、富宁县等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通过打造各具特色的就业“幸福里”社区与零工市场等平台,有效破解各族群众就业难题,蹚出一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楼下上班”,就近安心就业。作为全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广南县莲城镇圆梦社区聚焦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目标,以零工市场为依托,创新打造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务工车间、幸福食堂、儿童托管等九大功能于一体的就业服务综合体,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支持。通过盘活搬迁点一楼闲置门面“招小商”,零工市场与65家企业建立合作,累计提供岗位1500余个,帮助1200余人在“楼下”实现稳定就业,月均收入达3000元。创新推行“企业下单、部门接单”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8期覆盖442人。同时整合闲置厂房79间,吸引23家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供岗位500余个,并配套完善生活设施,构建舒适便捷的“10分钟工作生活圈”。
“驿站候工”,高效匹配就业。砚山县建成千余平方米零工服务驿站,内设服务大厅、候工区、招聘区等功能区,可容纳30家企业同步招聘、200余人候工。线上开发“砚山就业通”平台,实现求职登记、智能匹配、在线签约全流程办理,注册用户879人,成功匹配就业421人次。线下定期举办招聘活动,2025年已开展45场,对接企业526家,发布岗位2463个,服务零工4.9万人次。驿站制定服务规范,指导签订劳务协议482份,设立法律咨询与权益保障窗口,解决劳动纠纷6起。围绕挖掘机操作、叉车驾驶、蔬菜种植加工等实用工种开展技能培训24期1295人,为零工群体持续“充电赋能”。创新推出“待工经济”模式,在乡镇驿站提供韭菜分拣等临时工作,让零工候工期间也可增收。
创新“12333”模式,夯实稳定就业。富宁县创新推行“12333”模式建设“产业+就业”“幸福里”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一条主线”,构建“三级书记”抓就业格局;织密组织联动与智慧服务“两张网”,培育劳务经纪人50名,录入劳动力信息3.5万人,与辖区及周边企业签订用工协议145份,摸排岗位需求500余个;筑牢制度、信任、能力“三块基石”,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实施拓岗、关爱、激励“三项举措”,配套食堂、洗衣房等设施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实现群众增收、民族融合、产业发展“三个成效”,累计向30家企业输送工人3000余人次,帮助千余群众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促进各族群众共学技能、共促就业。
从广南圆梦社区“楼下上班”的便捷,到砚山零工市场“驿站候工”的高效,再到富宁归朝镇“12333”模式的系统化实践,文山州以务实创新举措构建起“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涵盖6个就业“幸福里”社区、11个零工市场、284个公共就业服务站及226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真正将服务窗口设在群众“家门口”、工作岗位送到“手心里”、就业服务做到“心坎上”。全州实现县域内就地就近就业46.99万人,较2024年底增长2.39万人,增幅达5.36%。这不仅有效破解就业难题,更铺就了一条条通往“幸福里”的康庄大道,为边疆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生动实践与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