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永仁县聚焦“五个强化”,全面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局面,持续高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民族工作提质增效。以高标准抓好民族工作为核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调整充实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首次会议全面部署创建工作,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巩固提升工作,编制实施永仁县“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见效,全面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强化宣传教育,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常态化宣教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宣传教育体系,常态化推进社会宣教。组建专业宣讲团,依托“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及节庆活动,生动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教育实践活动,以群众看得见、可互动、有共鸣的方式,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认知度,全县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4个、主题广场10处、主题街区5条、主题公园3座,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
强化互嵌共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创”促“巩”,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坚持全域推进,深入开展创建“十进”活动,巩固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永仁成为楚雄州首个实现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全覆盖的县。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与金沙江中段县(市)缔结创建联盟,促进各族群众交融互动。以“迁”促融,打造互嵌式社区典范。对生存条件艰苦地区的9975户35460人实施搬迁安置,建成永定镇甸兴村、猛虎乡福兴村等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示范村(社区)。以“交”促融,拓展交融深度。实施互嵌式发展计划,打造“幸福里”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族群众就地增收;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着力塑造“清凉方山·避暑天堂”文旅品牌;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200余名各族青少年赴昆明、楚雄、攀枝花开展“结对子”“手拉手”“石榴红夏(冬)令营”等主题活动,深化情感认同。
强化发展第一要务,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从“十三五”初到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夯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探索形成蓝莓“721”、草莓“532”、板下种桑“343”等利益联结模式,持续提升各族群众收入。深入实施“一港三园”、四美乡村、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巩固提升“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持续深化“幸福里·夕阳社区”、提档升级“幸福里·朝阳社区”、全力推进“幸福里·全民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改革,补齐民生短板,织牢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保障网,各民族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强化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民族事务融入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同步监测监管及联动处置、“一网两单”等机制。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宪法宣传周”、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永仁县“365”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七年稳居全省前列,国家安全工作连续四年考核位列全州第一,五度荣膺“省级先进平安县”,有力维护了全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