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边境幸福村在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提质升级,书写了“边关美、边民富、边疆稳”的边境幸福村建设生动实践。
从“一时美”到“一直美”的生态蜕变。2021年以来,保山市统筹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11个沿边村实施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554个,让边境村寨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宜居家园,边境村寨实现从“一时美”到“一直美”的生态蜕变。保山市不断巩固提升“环境美”成果,2个边境县(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形象和品质实现跨越式提升;11个沿边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超90%;生活污水治理率稳定在71%以上。保山市持续开展文明卫生习惯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边境村寨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一直美”转变,持续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
从“有产业”到“强产业”的富民升级。保山市聚焦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提升,以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推动边境各地从“有产业”到“强产业”的富民升级,不断促进经济繁荣。2024年,保山11个沿边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突破20万元,全力推动沿边村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如今,保山市各个沿边村已形成“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格局,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凝聚起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从“守得住”到“治得好”的治理提升。为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保山的11个沿边村全部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全覆盖,年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2次以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主旋律,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显著提升。保山市创新“物联网+”治理模式,建立“乡级党委+村级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党支部+群众自治组织+党员中心户+网格小组”六级网格化治理体系,治理效能不断提升。2022年,保山市在全省率先建成边境幸福村,2个边境县(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4个沿边乡(镇)、11个沿边村建成省级示范单位,率先试点建设腾冲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中心和国家“兴边富民中心城镇”试点县,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成效彰显。
从生态宜居到产业兴旺到边疆稳固,保山的边境村寨,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践,诠释着“幸福”的内涵。在这里,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家国情怀愈发浓厚,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幸福的歌声在祖国的西南边境线上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