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山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十四五”以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贯穿“一条主线”,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持续健全民族工作格局。调整充实州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领着干、带着干、教着干、具体干,以上率下推动工作。认真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纳入”工作,州对县(市)示范区建设考评分值逐年提升。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文山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文山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建立定期调度、通报、监测统计机制,有力推进示范区建设5项主要内容、20项主要指标和38项重点工程落地见效,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在文山得到全面深入贯彻落实。
共建“一个家园”,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纽带更加牢固。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十四五”以来,实施中华优秀文化项目60个,编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丛书·文山卷》,举办示范区建设10年成就展文山联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征文、摄影展等活动,州、县(市)铸牢宣讲团(队)深入机关和基层宣讲1800余场覆盖26万余人(次)。在8个县(市)城区、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建成“铸牢”主题街区(广场、公园),建成各类“铸牢”教育基地(馆)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各级党校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教育,建成省级“铸牢”教育示范学校20所。
聚焦“一个目标”,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实。切实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实施5个示范县(市)、17个示范乡镇、227个示范村(社区)建设。州级财政统筹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9.11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排全省第一,比2021年增长19.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67元,比2021年增长16.4%,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红利。
深化“一项行动”,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奋进景象更加壮美。深化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按照“三年建成,两年巩固提升”思路,实施边境幸福村项目1026个。2024年启动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工作,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突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项目101个,幸福村升级版22项指标全部达标。创新实施边境地区“两增长三提升”三年行动,推进“边民增收、教育强边、医疗惠边、环境美边”工程,有效达成“抵边行政村边民收入增长持续高于边境县平均水平、边境县农民收入增长持续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巩固提升边境村教育、医疗和人居软环境水平”目标。《云南文山打造百姓富足的边境小康村》《云南文山推动农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等先后6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边境地区呈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大好局面。
搭建“一个平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推动各民族互嵌共融。创新实施平远片区“三区”建设,深入开展“石榴红”系列,打造“民族团结贷、保、杯、游、共同富、英雄榜”产品矩阵,形成“民族团结看平远”工作品牌。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每年定期开展“石榴籽一家亲”“青少年研学交流”等活动,全州4.3万人(次)各族青少年参与。推出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常态化举办花山节、三月三、火把节等活动,营造“一县一特色”“一月一活动”及“民族节日各民族一起过”的氛围,民族节日节庆活动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2021年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5个县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4个,黄祥、熊光泽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创新提出“和和美美·好在文山”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工作思路,先后打造马关县南山幸福社区、富宁县安康社区等一批互嵌式社区。今年9月全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在文山召开,对文山州互嵌式社区建设成效和经验给予充分肯定。
织密“一张网络”,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效能更加彰显。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水平。“十四五”以来,制定《文山州人民政府贯彻〈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实施办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修订单行条例6件,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两张清单”,重塑4.2万个“全科网格”,推行“三必到四必访”,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水平,最大限度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达97.96%。全覆盖建成州、县、乡、村4级1132个规范化综治中心,实现“一站式”接访、调解、服务。推行“院坝会”“火塘夜话”等特色议事形式,探索建立“1+N+1”模式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开发推广“接诉即办”平台,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