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陇川县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打造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新样板

来源:德宏州民族宗教局       发布时间: 2025-11-18 17:59:08       【字体:大    中  

近年来,德宏州陇川县立足边疆实际与多民族聚居特点,以“体育搭台、文化聚魂、旅游唱戏、经济增收、民族团结”为核心思路,推动体育与乡村振兴、民族交融深度融合,铺就了一条以体育聚民心、强根基、促团结、兴发展的特色之路。

建强载体根基,让乡村体育“动起来”,系牢民族团结物理纽带。陇川县始终将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实事与民族团结进步扎实推进,着力织密覆盖各族群众的乡村体育设施网络。在设施覆盖上,全县共建成体育场地设施773个,总面积达52.5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2平方米,健身路径延伸至村寨角落,实现“15分钟运动圈”全覆盖,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优质体育资源。在功能设计上,聚焦各族群众多元需求,在章凤镇弄贯村、南宛河畔、户撒乡等地建成一批集运动与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小型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成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共同健身、交流互动的“连心空间”,让体育活动真正成为拉近各民族距离的桥梁。在特色打造上,依托本地优质雨林资源建成滇缅国际雨林运动公园,配套专业设施,既为全国各族运动爱好者提供赛事场地,也让各族村民在家门口共赏高水平赛事,在欢呼声中凝聚民族情感,激发共同的运动热情与集体认同感。

打造赛事IP,让体育产业“旺起来”,激活民族团结经济动能。陇川县以“大美陇川”为主轴,构建“体育+产业+民族团结”融合模式,让体育成为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凝聚发展合力的“引擎”。形成“校园+群众+专业”三级赛事体系,每年举办30余项赛事活动,连续举办48届的“国庆杯”篮球联赛和33届的“南宛杯”足球赛,已成为各族群众共办共享、凝心聚力的传统体育盛会,赛场内外不分民族、不分你我,尽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场景。坚持以各族群众需求为导向,赛事设置充分征求不同民族村民意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将赛事与乡村旅游深度绑定,节假日期间同步开展篮球、足球、雨林越野等活动及民族美食节,吸引各地游客。滇缅国际雨林运动公园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30余万元。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在重大赛事期间举办农特产品展销会,推广户撒刀、民族服饰等各族特色产品,将本地农产品及非遗产品融入赛事奖励体系,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让各族群众共享体育发展红利,在经济共荣中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2025年1至9月,全县共累计接待游客167.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5.6亿元,赛事已成为凝聚民族合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深化体教融合,让未来力量“强起来”,厚植青少年共同体理念。陇川县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以体教融合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构建“小学培养兴趣技能、初中培养爱好习惯、高中培养特长专项”的育人模式,确保学生每天运动不少于2小时,体质健康达标率逐年提升。推行“一校一品”体育项目,开发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的目瑙纵歌操、孔雀操等特色课程,让各族青少年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深入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认同。通过整合学校、少体校及社会组织资源,建立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各族学生“文化课+体育技能”双提升,在体育训练和赛事协作中打破民族隔阂、结下深厚友谊。近年来,累计向省级输送运动员4名,向州少体校输送18名,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和民族交融储备后备力量。

促进中缅交流,让胞波情谊“深起来”,彰显边疆民族团结担当。依托边境区位优势,陇川县以体育为桥梁,既筑牢国内各族群众团结的“同心圆”,也搭建中缅跨境交流的“连心桥”,展现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对外开放的双重担当。邀请在陇川的缅籍人员参与“大美陇川”系列赛事,提供双语服务,让各族群众与缅籍友人同场竞技、共话友谊。有着33年历史的“南宛杯”足球赛以及“胞波杯”足球赛,累计参赛队伍500余支、人数过万,每年都有6至8支缅甸球队及多支中缅混合队参赛,成为中缅体育交流的重要载体,也让国内各族群众在跨境赛事中拓宽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每年举办中缅青少年国门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足球友谊赛等,让各族青少年与缅甸青少年增进相互了解,传承中缅胞波情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边疆成为民族团结的示范地、中外友好的窗口。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