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以改革破题、改革赋能、改革提效为全州推进“三个定位”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平远片区“三区”建设成为标杆;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成效凸显,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国省控地表水断面优良率达100%;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加速,天保、都龙、田蓬3个国家级口岸功能得到不断完善。
以改革破题,助力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新窗口”。文山州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改革重点,出台《文山州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工作机制》等改革举措,实施改革任务36项,通过制度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创新开展示范创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社区等“十进十创”活动,成功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和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7个示范单位、1个教育基地,8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和366个示范单位。二是深化兴边富民实践。全面实施兴边富民三年行动,建成42个边境幸福村,边境村人口较“十三五”末增加了3700人,富宁上寨、马关茅坪等一批“空巢村”变成了“富裕村”,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留住了人,实现挣钱、顾家、守边“三不误”。三是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出台《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实现民生实事票决制全覆盖,创新开展“院坝协商”,推动4.27万个“全科网格”升级,建成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1132个,“三必到四必访”机制全省推广,70%行政村实现“零违法、零上访、零事故”,法治建设成效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村级共建理事会等做法获全省推广。
以改革赋能,助力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新标杆”。文山州聚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出台《文山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绩效管理办法(试行)》等改革举措,制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实施改革任务35项。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西畴县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马关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砚山县、丘北县创建省级示范区。一是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建立完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建设,实施“一人十树、一村万树”三年行动,年均完成义务植树900万株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探索的“六子登科”“五法治水”模式,为石漠化地区建绿、用绿、护绿和破解“贫水”难题提供了示范,西畴县生态扶贫案例入围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二是推动绿色产业升级。建立“三大经济”“四大重点产业”发展机制,2024年实现绿色铝产业综合产值833亿元、三七中药材产业413亿元、4个省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以全链条思路培育“1+4+N”现代农业,高原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达1759亿元。三是巩固生态保护成果。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4年文山州空气优良率达99.2%,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100%,位居全省前列。
以改革提效,助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新门户”。文山州立足边疆区位优势,出台《文山州推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等改革举措,实施改革任务22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开放通道,提升辐射能力。一是强化硬联通。文蒙铁路开工建设,文靖铁路前期加速推进,出省入滇新门户富宁港加快建设,天保口岸国际货场启用,文山至越南河江跨境运输实现“一箱到底”,麻栗坡边合区功能提升。二是实施软联通。搭建“文山·睦邻”对外交流平台,推动文山与越南各级部门建立互访机制30余个,将文山纳入240小时过境免签范围。今年天保口岸榴莲进口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三,成为落实中越“水果外交”成果的象征性典范。三是推动心联通。深化跨境文旅商贸交流,缔结7对国际友好城市、35对友好乡镇、7对友好村寨,成功举办中国—东盟青少年篮球赛等国际赛事20余次,在河内举办2024年文化旅游与贸易推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