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知、行、合、一”四大举措为抓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校园思政工作体系,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推动青少年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开好“知”识课堂,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西双版纳州把牢课程建设第一关,通过系统设计、精品打造、特色创新,让思政知识从课本融入生活,为“大思政课”奠定坚实根基。
“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州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打造“走边关”“节点思政课”等精品项目,建立思政名师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同上一堂课”“同课异构”主题课程,构建全覆盖、全类型、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截至目前,全州已有5部思政课程入选省级资料库,1节思政课跻身全国“一校一案”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名单,形成“基础课程打牢根基、特色课程彰显个性、精品课程引领示范”的育人格局。
创新“1+N”立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与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紧密结合。以文化素养教育为主线,依托学校读书亭、读书长廊等设施,打造“思政诵读角”“红色故事墙”等校园场景,学生手写的“我要像守护普洱茶树一样守护祖国”“傣锦织出的花纹,是民族团结的图案”等感言随处可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方方面面。
走出“行”动思考,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
打破教室围墙,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是全州“大思政课”的鲜明特色。西双版纳州将课堂搬到边境线、农田里、村寨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参与式实践,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责任担当。
“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州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将红色文化、国防科普、自然科学、乡村振兴、体育赛事等融入思政教育,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课堂新模式。景洪市将思政课移至边境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青春向党・戍边有我”等活动104次,覆盖师生2852人次;勐海县打洛镇中学联合多部门组织12公里边境徒步思政课,让学生用脚步丈量国土;勐腊县打造“强国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关行”等2条精品研学路线,开展“红色遗迹研学”等特色活动76场。
从组织学生茶山采茶制茶、农田除草采摘,到村寨制作民族美食、文化传承基地学习造纸纺织,再到边关重走国防路,西双版纳州将旅程化为“教师”、边防路化为“教材”。学生在茶山感受乡村振兴活力,在村寨体会民族团结温暖,在边境线感悟国土神圣意义,将抽象思政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实践体验,实现“行走中学习、成长中感悟”。
用好“合”字秘诀,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大思政课”需要“大合力”。西双版纳州深知思政教育非学校“单打独斗”,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协同平台,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政育人格局。
“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州成立州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托“1+1+3+N”(1所高校+1个州委教育工委+3个县市教体局+N所中小学校)共建模式,组建州级“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联盟”。目前,已有42家企事业单位及非遗传承基地加入联盟,推动思政教育横向联通教育、文旅、边防、乡村振兴等领域资源,纵向融通大中小各学段,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西双版纳州构建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三位一体”大思政格局,既提升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通识课程和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同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探索趣味球赛、艺术展演、思政讲座等模式,设立学校顾问兼校外辅导员机制,开展研学交流、“沉浸式体验”社会实践,让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做到“处处有思政,处处是思政”。
创建“一”流品牌,擦亮边疆思政名片
西双版纳州以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特色项目、开展系列活动、总结推广经验,让边疆思政教育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全国边疆地区的“鲜活样本”。
“十四五”以来,西双版纳州全面推进“共建一个思政教育联盟、开展一场思政教育大赛、培训一支思政教师队伍、打造一批思政育人品牌”四项工作,持续提升“大思政课”影响力。积极打造“雨林教育大讲堂”品牌,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科教学,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开展全覆盖教学。
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为师生作思政专题讲座,深入开展“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小小科学家”“最强少年”科教栏目、“教育高过望天树”思政歌曲征集、“家校社协同育人”微视频征集等活动,组织“强国有我请党放心”“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436场次。如今,西双版纳州“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将其思政一体化建设做法作为全国典型经验写入教育部资政报告,允景洪小学在新时代云南省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代表全省中小学交流发言,边疆思政教育的“西双版纳经验”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