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依托独特资源禀赋,以旅游为纽带,深耕文化内涵、创新实践载体、健全协作机制,推动各民族在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中增进情感认同,开辟一条“文旅赋能、融情铸魂”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构建“全域覆盖”空间载体,打破地域壁垒促交往。以“一山、一城、一址、一江”四大旅游品牌为中心,打造“处处是场景、时时可互动”的民族交往空间,推动“地理阻隔”转化为“相遇相知”。一是高位推动强保障。将旅游促“三交”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出台《昭通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昭通市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旅居昭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建立“市级统筹、县乡落实、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每年安排5000万元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活动开展,推动“全域覆盖”目标落地见效。二是筑好平台促交往。聚焦“核心景区提质+乡村旅游赋能”“双轮驱动”,累计创建4A级旅游景区10个、3A级旅游景区28个,建成乡村旅游景点80个,成功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名镇(村)28个、最美乡愁旅游地10个、金牌旅游村9个,每年吸引超1000万游客驻足,游客与当地群众深入交流,地域壁垒在高频互动中逐步消融。三是跨区协作搭桥梁。主动融入滇川黔渝“跨省文旅圈”,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文化互鉴”的协作格局,成立金沙江流域发展联盟,联合滇川2省9个州(市)举办首届金沙江生态文化旅游推介会,承办2024年云南省“戏曲进乡村”成果展演系列活动,连续参展南博会、重庆国际旅游交易会等重要会展,展示各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推动各民族跨区域互动交往。
深挖“多元共生”文化内涵,凝聚价值共识促交流。以“活化文化遗产、打造特色IP”为抓手,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转化为“三交”鲜活载体,让各族群众在文化共赏、共创、共享中增进认同。一是打造文化认同载体。推进昭通古城保护修缮与业态升级,完成李氏支祠等11个文物保护主体修缮,北正街成功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在古城植入非遗工坊、民宿集群、驻场演艺等业态,推出民国风换装体验、夜间消费街区等业态,庭院剧《壹根扁担》、花灯剧《柯四先生》在李氏支祠驻场演出32场,让各族群众和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多民族文化共生”的魅力。二是推动文化互鉴共融。建立“保护—传承—利用”非遗工作体系,制作昭通非遗宣传片,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创建省级非遗工坊5个、市级非遗工坊14个。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濒危剧种(端公戏)公益性演出和非遗歌舞乐展演等活动,让文化由“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交融”,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在融合中升华。三是深化精神层面共鸣。深挖各族群众共同创造的文化资源,创作彰显“三交”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让精神共鸣成为价值认同的“催化剂”。累计创作“三交”主题舞台艺术作品50余部,花灯歌舞《云南出来小马街》获云南花灯滇剧艺术周剧目展演一等奖,苗剧《早赞与半赶》获评云南省“戏曲进乡村”优秀剧目。依托“送文化百千万工程”,年均开展惠民演出1万场以上,让优秀文艺作品成为“传递民族团结声音”的有力载体。
健全“示范引领”长效机制,深化情感联结促交融。以“阵地建设、品牌活动”为支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服务各环节。一是政治引领固根基、精准赋能深度交融。深入推进“石榴红”工程,市博物馆设立《团结家园·民族风姿》展厅,系统展示昭通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历史交往故事,每年接待参观群众20万人次以上。推动全市A级旅游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全覆盖,设置宣传标识,修订导游词,融入民族团结故事,让游客每一次游览都成为“民族团结教育课”。二是线上线下树品牌、营造浓厚交融氛围。构建“微抖视”新媒体矩阵,昭通文旅曝光量累计超过1.2亿次,公众号品牌关注度和互动量均突破30万次,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1800万次,2024年3次登上新浪同城热搜;持续举办云南民歌大家唱、云南舞蹈大家跳及樱桃文化旅游节、李白花开节等特色旅游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线上有热度、线下有互动”的交融氛围愈发浓厚。三是避暑避寒“双驱动”、推动交融常态长效。充分发挥气候、区位和交通优势,持续培育“避暑+避寒”双季旅居业态,昭通成功跻身“旅居云南”四大目的地。推出“天赐凉机·昭您避暑”系列活动,2025年累计接待避暑游客1022.98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0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84.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66%、19.37%,昭通成为全国避暑热度上涨最快的城市。巧家“避寒旅居”品牌持续升温,成功举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冬游云南旅居云南”系列发布会,全年接待房车6300辆、1.5万人次。市内外各族群众从“游客互访”走向“情感互联”,从“文化认知”深化为“价值认同”,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情感交融”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