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宏州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为引领,创新推出“五化服务”模式,在破解就医难题的同时,让医疗服务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筑牢团结根基的重要纽带,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便捷且充满“民族温度”的医疗服务。
服务方式主动化,让各族群众少跑路、心贴心。针对各民族村寨分散、交通不便的现状,医院党支部组建“多民族义诊先锋队”,定期深入不同民族聚居地开展精准义诊,变“被动等病人”为“主动找病人”。优化门诊流程,专门设置“民族群众绿色通道”,增加“双语”导诊台,实现各族患者“当天到院、当天诊治”,大幅节约就医成本。针对贫困患者,医院党支部多方协调省内外专家开展跨区域会诊,申请慈善基金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手术。
服务技术专业化,补齐能力短板,凝聚民族医疗合力。医院党支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民族骨干培育”策略,一方面选派各族业务骨干赴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另一方面引入省级专家工作站,推动专家与本地各族医护人员结对帮带,快速提升科室技术水平。专门选派经验丰富的各族骨干医护人员,对口帮扶少数民族聚居区基层医院,通过“手把手”教学、远程会诊指导等方式,带动区域医疗能力整体提升,让各民族医护人员在技术传承中加深情谊,形成“各族医护一条心,共筑健康防护网”的良好局面。
服务项目多样化,适配多元需求,尊重各民族习俗。结合各民族生产生活特点和健康需求,服务范围从传统骨伤治疗,拓展至复杂脊柱手术、关节置换等高端业务,针对山区群众劳作易患的关节疾病优化康复方案,引入傣族医药辅助理疗技术。各族群众的健康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进一步增进了对医疗服务的认可与民族间的信任。
服务质量标准化,守住安全底线,包容民族文化差异。严格遵循国家诊疗指南,结合边疆多民族实际,制定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让每一项诊疗行为都有章可循,既保障医疗质量、避免资源浪费,又让各族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就医更放心、更舒心。
服务需求精细化,传递医者温度,架起民族沟通桥梁。在病房加装适配老年、残疾群众的无障碍设施,设立“流动护士工作站”,提供床前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各族患者提供洗头、剪指甲等贴心照料。制作多民族语言对照的就诊指南和健康手册;设立“民族文化服务岗”,由熟悉各族群众生活习俗的医护人员担任专员,尊重各族群众的生活习俗。各族群众在求医问药中互帮互助,让医疗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温度”,让医院成为民族团结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