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充分发挥民族学学科优势,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科研等维度出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理论支撑。
云南大学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为依托,深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华文明基础、历史基础与现实基础,结合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深入研究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知识基础,从理论上阐述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范畴、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获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项。其中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聚焦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复杂性,通过实证调查、实践对比与理论建构,探索民族关系格局、治理框架及理论创新,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撑,极大助力民族团结政策优化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院师生还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相关原创性论文40余篇。
云南大学与文山州、迪庆州、红河州联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形成多篇以云南经验为内核的咨询报告。其中,云南大学德宏芒市景颇族调查研究基地于2015年成立,通过校地合作,聚焦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及社会发展,助力学科研究与地方实践结合,以长时段历史视角开展景颇族社会文化研究等,并为学术团队和暑期学校学员提供实地调研支持。
云南大学结合民族学相关专业课程特点、体系、基本逻辑以及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经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融入课程教学,打造《中华民族文化概论》《中华民族发展史纲要》《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风俗文化》《中华民族节日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说中华民族史》等全校性素质选修课。同学们表示,这些课程让自己更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不断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辐射范围,《中华民族文化概论》等5门课程还在线上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开放,选课学生超过10万人次,让全国各地的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充分理解民族团结给国家和地区稳定、发展带来的巨大正向影响,通过课程学习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民族学相关专业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的特点,把学校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做好科研的同时,通过与各族群众的沟通交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云南大学与红河州、怒江州、丽江市、大理州、西双版纳州、玉溪市、昆明市等州(市)建立了10余个田野调查基地,组织师生利用假期,围绕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与整理云南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历史经验与实践,为服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