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创新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5-16 18:08:19       【字体:大    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牢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考古实物、文化遗产、历史事实,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的历史脉络和内在机理,全面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以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光彩,引导全省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夯实滋养民族团结的资源基础。云南着力加强文物保护顶层设计,精心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制定实施《云南省“十四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规划》《云南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保护规划》《云南省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工作成效显著。

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全省各级组建普查队伍208支,共有普查队员2411人。截至2025年3月,全省已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4697处,占“三普”登记的14703处不可移动文物的99.96%。新发现文物1749处,新发现大于10处的县级普查单元61个。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

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近3年来,共争取国家文物局资金支持文物保护工程84项;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搭建全国首个省级博物馆数字开放平台“云游文博”微信小程序,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活化利用”宣传推广计划。截至目前,全省共实现156家博物馆平台对接,展示4687件藏品,公布固定展332场、临时展108场,宣传博物馆展览活动186场。

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博物馆群建设计划,发挥片区集聚、关联互动的优势,致力于推进历史文化类、民族自治地方类等8种类型博物馆集群,以及昆明翠湖片区、官渡古镇片区等8个片区博物馆群落建设。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数量由2020年底的161个增加到2024年的190个。

加大文物宣传力度,推进文化遗产继承创新。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纪录片《滇池遗珍——探秘云南河泊所遗址》等,广受海内外观众关注。此外,利用AI、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鲜活展示文物,用现代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活化走深走实,传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云南历史故事,吸引越来越多的本地群众和八方游客走进博物馆。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晋宁河泊所遗址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省博物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的两个展览入选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时俱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了新的生机活力。全省公布非遗代表性项目11500多项,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108人,非遗资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推进大理、迪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8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建设;对传统技艺类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楚雄彝族刺绣、剑川木雕、鹤庆银器制作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所展示出各民族的生活风貌、精湛技艺、艺术魅力和精神追求,促进了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对格萨(斯)尔、阿诗玛等民间文学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大其传播展示渠道,加强抢救记录,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和民族精神,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强化非遗传承与传播,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制定印发《云南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梳理,推进非遗进景区、进商店、进酒店,培育知名品牌。举办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为各族群众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依托南博会、旅交会、文博会等平台,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展演、宣传推介,深化广大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