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河口:以绿色发展理念描绘边疆生态新图景

来源:红河日报       2025-03-25 09:30:38       【字体: 大    中  

巍巍高山,绿海茫茫,山涧灵动,流水潺潺……置身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清风拂面,一幅俊秀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近年来,河口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林长制,聚焦国土绿化、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生态成就,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多项称号。

增绿添彩 绘就山水画卷

森林与城市相融,青山与绿水相依。河口县以科学提升绿色总量为目标,持续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民义务植树等绿色工程。2024年,完成营造林1038亩,累计义务植树30.6万株,成功创建28个省级森林乡村。

“以前我们只知道石斛是一种名贵的药材,现在我们出门散步就可以看到不同品种的石斛,还能在不同的季节欣赏到不同的石斛花。”市民唐燕感慨地说。2024年初,河口县启动滨河公路沿线绿化美化种植石斛项目,投入27万余元在滨河景观带的行道树上种植喇叭唇石斛、金钗石斛等7种石斛,让市民尽享生态之美。

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如今的河口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增至41.5%,绿化覆盖率增至44.6%,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9.3平方米。

护绿有责 筑牢生态屏障

“增绿”重要,“护绿”更为关键。河口地处边境,森林面积10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39%,森林蓄积量达到649.72万立方米,是边境线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管护尤为重要。

“刚走上工作岗位,我就参与了森林督查工作,从中感受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河口县林草局工作人员赵林姣说。在河口,还有许多像赵林姣一样的“守护者”,将自己的青春汗水洒在了河口的山水间,为守护这片绿色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实现“片片森林有人管,管护责任有人担”的管护格局,河口县把河口辖区分为280个网格责任区,聘请了321名熟悉当地情况的群众作为护林员,并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设立县级林长14名、乡(镇)级林长62名、村级林长48名,2024年各级“林长”完成巡林1238次,建设全长162公里的红河州沿边区域(河口)森林火灾高风险区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实现连续37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记录。

河口县拥有大围山、红河、南溪河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仅孕育了多样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种类也十分丰富,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直是河口的重点工作之一。2024年河口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收纳和栽培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物种40余种3000余株,救助野生动物67只(条),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3.15%。其中,极小种群植物园内栽培植物260余种,天星蕨、云南兰花蕉、望天树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均被收录其中,为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点绿成金 激活发展动能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2024年,河口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打造“以竹代塑”产业全链条,在河口镇火烧山云甜1号示范种植基地与老范寨乡甜龙竹示范种植基地完成种植1380亩,持续推动竹林产业项目健康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河口县以生态效益为主,丰富林业发展业态,大力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凸显特色产业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发展林下种植金花茶、金毛狗、天门冬、黄精等珍稀药材,打造云南林药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24年林草总产值达38.16亿元。

为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河口县将在“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五方面持续发力,助推河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同频发展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

通讯员 马阳睿然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