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春光正好。走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子里甲乡腊母甲村,干净整洁的村道旁鲜花绽放,清澈的腊母甲河潺潺流淌,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曾经这里“污水顺路淌,出门踮脚走”,如今的巨大转变,是腊母甲村在农村污水治理上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的结果。
腊母甲村距福贡县城23公里,下辖腊母甲、抗鲁、俄冲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常住人口198户913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腊母甲村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将农村污水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突破口,走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腊母甲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集合包村工作组、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等多方力量,深入群众做好思想动员。通过组织党员大会统一思想,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讲清治理思路,开展群众大会民主议事确定治理目标,成功扭转群众观念,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同时,通过组织“党建+”观摩活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到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等地参观学习,找差距、明方向,激发内生动力。此外,利用大喇叭、微信群等宣传平台,全方位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营造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因地制宜,从“一刀切”到“分类搞”。考虑到腊母甲上下半村之间存在着海拔落差高、人员聚居程度不同等实际情况,为最大程度发挥项目效果,腊母甲村分类施策,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污水治理模式。对于居住相对集中且产生污水量较大的下半村,采取“三格化粪池预处理——纳管收集——集中处理”的模式,实行“一管到底”,将整村范围内的农户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利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排到附近沟渠,用于农田灌溉等。而居住分散的上半村,则将各家的污水单独收集,经三格化粪池处理后还田还林,总体实现了污水的有效治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体推进,从“单独干”到“整体推”。腊母甲村在开展边境幸福村建设基础上,结合“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工作,把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作为“小切口”,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协调联动、步调一致。2024年以来,腊母甲村大力推进“三拆”,拆除私搭乱建屋棚60处、废弃圈舍54个,清理各类杂乱堆放点;着眼“三清”,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套和分散式处理设施99个,配备垃圾转运车1辆,建成公共卫生厕所9座、农村户厕262个,污水处理率超过50%,生活垃圾处理率超过73%,户厕普及率达95.62%;聚焦“三提升”,建设民族文化广场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房前屋后皆是精心布置的花园和菜园,民族文化壁画随处可见,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实现了乡村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共治共享,从“快不起来”到“慢不下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尤其是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是基础,群众遵守是关键,运行长效才是根本。为建立共治共享机制,腊母甲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庭院”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培育文明新风。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将生活污水检查纳入村内公益性岗位管护职责,实施常态化监督管理,同时结合每月一次的“红黑榜”评比,对农户家中三格化粪池管护进行有效监管。建立村组服务制度,制定完善垃圾清运制度,“门前三包”制度,人居环境卫生提升制度等,突出群众主体,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全面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腊母甲村,乡村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提升,为农文旅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腊母甲瀑布、腊母甲神指山景点越来越具知名度,拉动相关产业提速发展。下一步,腊母甲村将继续推动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