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中缅边境的群山,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在百鸟和鸣中苏醒。这里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如今更是以“中国犀鸟谷”的美誉,向世界展示着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

石梯村 太平镇供图
石梯村,这个因南方古丝绸之路而得名的村庄,曾因生态破坏陷入困境。为了生存,村民们刀耕火种、捕鸟狩猎,使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贫困发生率高,束缚着这个边境村寨的发展。转变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石梯村立足丰富的鸟类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创新探索出“政府+合作社+协会+企业+村民+科研”的发展模式。通过建立鸟类监测点、培育专业鸟导、发展生态观鸟旅游,村民们实现了从“砍树人”到“护林人”、从“打鸟人”到“护鸟人”的蜕变。

双角犀鸟 郑山河 摄
生态保护的成效令人瞩目。如今,石梯村森林覆盖率恢复到90%以上,有鸟类400余种,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有分布,享有“中国犀鸟谷”“活着的鸟类博物馆”等美誉。村民们建起45个标准化鸟类观测点,发展21家特色民宿,培育55名专业鸟导,形成完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效益的持续释放。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2000元增长至2024年的1.3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5万元。石梯村先后获得“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案例、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等荣誉,成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实践的成功范例。
生态保护的深入人心,体现在每个细节中。如今,生态文明已融入石梯村群众的血脉。村民们自发成立护林队、护鸟队,将“不砍树、不打鸟”写入村规民约;创新设立生态环保人大代表工作站,形成“专家智库+本土管理”双轮驱动模式;建立游客诚信积分和生态休养期制度,实现观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双角犀鸟 郑山河 摄
如今的石梯村,原始森林苍翠欲滴,犀鸟在林间翩跹起舞,特色民居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站在村口观景台远眺,但见“村在林中,人在画中”,处处展现着生态保护带来的幸福图景。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鸟爱好者在此流连忘返。
石梯村的蜕变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里的每一片绿叶,都诉说着生态保护的故事;每一声鸟鸣,都传唱着绿色发展的乐章。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石梯村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让“中国犀鸟谷”成为闪耀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绿色明珠。这幅用初心守护、用汗水浇灌的生态画卷,正在云岭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