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老:一个边境村的教育振兴密码

来源:文山日报       2025-02-21 09:55:36       【字体: 大    中  

昆老村助学金发放现场。

“感谢关心支持昆老村发展的叔叔阿姨们,是这个大家庭让我走得更远,我会加倍努力,不负大家的期望。”领到3000元助学金,2024年考取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的侯菊十分激动。

春节前,一场助学金发放仪式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猛硐乡昆老村举行,侯菊与同村的13名受助大学生获得村委会发放的2024年助学金。据悉,昆老村连续3年发放助学金,目前已累计发放助学金5.45万元,惠及全村63名大学生。

“硬核助学”的传承

昆老村有628户2700余人,村集体经济10万元左右,全村经济60%靠村民外出务工。长期以来,该村一直支持和重视教育发展,坚持“硬核助学”。

“昆老村是英雄辈出之地。我们的前辈十分重视教育,村里的文化人也多。目前,昆老村已有大学生114名,其中大学毕业就业的有42名,在读的有72名。我们村小组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18人,占到村小组总人口的15.8%。”谈到教育,昆老村委会野猪塘村党支部书记项楚南十分自豪。

项楚南是野猪塘村小组村民,在其父亲卸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时,村党支部认为他有文化、有想法、能干事,还是昆老村委会班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就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实现共同致富。如今,因工作需要,他又被派到文山胜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但一直心系村里的发展和教育。

在野猪塘村小组,退休干部项廷超十分关心家乡发展和后辈成长。2018年退休后,他特意将党组织关系转到野猪塘村小组,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项廷超说:“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的教育搞好了,乡村发展的路子也就宽了。”2021年,野猪塘村党支部荣获“云南省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2023年该村被评为文山州“绿美村庄”。

家校社协同教育

“教育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校社的协同配合得如何?如果搞不好,再好的传承也会断。”昆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项正林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家有14人,其二弟和三弟两家常年在外务工,他作为家中老大,在赡养父母的同时,还主动担起两个弟弟子女的教育与监管责任。在项正林的家庭教育下,目前,其长子大学本科毕业、女儿在云南师范大学就读,两个弟弟的孩子也分别上高中、小学,成绩都十分优异。因教育有方,项正林家庭于2024年被麻栗坡县妇女联合会评为“书香家庭”。

项正林不仅家庭教育搞得好,作为全村的“领头雁”,他对村“两委”班子的学习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2019年5月,昆老村“两委”班子学历都在高中及以下,包括他自己。项正林认为,学历低、能力不强,作为村“两委”班子的“领头雁”,难以带领村民实现“高飞”。在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意见后,他鼓励全员进行学历提升,大家十分赞同。通过各种学习,如今,村“两委”班子成员中除了1人未毕业外,其他人均已取得专科毕业证,有4人还攻读了本科。

村“两委”班子潜心学习的事在各村小组间悄然传开,村民为他们的学习精神点赞。昆老村小组村民卢文奎说:“以前家里贫困,上不起学,我们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我现在外出打工只能做一些卖苦力的粗活。但是,为了两个孩子将来有出息、有文化,我们大人不论吃什么苦、受什么累,都要让孩子接受教育。”目前,卢文奎的长子卢光坤、次子卢光分别在云南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就读。像卢文奎这样的家长,村里还有很多。

昆老村委会隔壁就是昆老小学,村委会与学校经常就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教师熊道金深有感触地说:“我于2020年9月大学毕业来到昆老小学任教,当时学校的综合楼刚投入使用,之前综合楼的用地是原来村委会的办公楼。为了给学校让出空间,村委会想办法把办公楼搬到另一边重建。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村干部和村民十分支持配合,让我很感动。”

志愿者给学生们上课

教育振兴效果初显

用好返乡大学生是昆老村实施教育振兴的一件“要事”。每年寒暑假,昆老村都会邀请从村里走出去的返乡大学生回村举行座谈会。自从文山州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少年儿童之家”后,村里的大学生纷纷报名成为志愿者,带着各自的才艺回到家乡作贡献,有的教篮球、有的教画画、有的教跳舞……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有的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八角林中跟着种植户学习技术,有的成为村级联防队志愿者,到边境联防所义务值守。

项加强是2024年考取云南大学的学生,今年寒假,他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关爱“一老一小”活动。项加强说:“能参加村里的事务是我的荣幸,我将用所学知识服务好家乡,为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人才回流反哺,乡村教育振兴效果显现。从一人上大学全家为学费发愁到鼓励上大学村里全力资助,从出门务工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这些年来,昆老村群众重视教育的意识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在教育振兴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龙正勇 文/图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