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锚定“村强、民富、边稳”目标,以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工程为抓手,聚焦西定乡、布朗山乡、勐满镇的8个边境薄弱村“产业弱、基础薄、活力不足”的痛点,深入实施边境薄弱村整治提升工程,通过“责任闭环、基础提升、产业选育、联防联治”四轮驱动,推动边境薄弱村发展实现整体跃升。
以责任闭环破梗阻强落实
勐海县以“责任实、措施准、推进快”为导向,通过“清单明责、闭环督责、网格联责”三项举措,系统构建全链条推进体系,保障薄弱村发展落地见效。
精准破题明任务。全面摸排制约8个薄弱村发展的堵点难点,针对西定乡咖啡“运输难”、布朗山乡产业“加工弱”、勐满镇甘蔗“采收成本高”等痛点,“点对点”制定解决方案,建立“项目、措施、责任、时限”四项清单,以时限倒逼任务推进,约谈进度滞后乡镇2个,确保任务不悬空。
分级调度实责任。实行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双调度”机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县处级领导定期下沉村组一线督导,形成“发现问题——制定措施——整改验收”工作闭环,严防责任空挂。
全员挂联强协同。构建县、乡(镇)、村、组四级责任协同体系,推动全县228名干部结对挂联527户农户,实现薄弱村农户挂联全覆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推进合力。
以基础提升破瓶颈补短板
勐海县集中财力攻坚各村基础设施“卡脖子”问题,先后投入800万元实施10个基建项目,推动基础设施从“达标”向“优质”升级,惠及8个薄弱村群众生产生活。
人居环境提质。新建排水沟4.6公里、安装路灯60盏,8个村垃圾处理率、污水治理率均达100%,实现“污水不横流、垃圾有去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通达条件升级。西定乡新建硬化路5.75公里,曼马村告别“雨天泥泞”;布朗山乡章家四队道路贯通后,农产品运输时间缩短40%,大型车辆可直达村组,为后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业配套增效。西定乡新建产业路8公里,咖啡运输损耗率降低28%,鲜果保鲜期延长3天;同步修缮641.5平方米文化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实现“产业发展有支撑、群众休闲有去处”。
以产业选育破困局强引擎
勐海县立足8个村资源禀赋,制定“一村一策”产业发展专项方案,精准破解薄弱村发展堵点,累计投入600万元实施6个产业项目,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四方联动共赢机制,农户获“种植收益+务工薪金”,村集体得“分红+返利”,实现“农户增收、集体壮大”双提升目标。
集体经济突破提效。8个村均成立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8.75万元,较三年前实现100%增长,薄弱村“无钱办事”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特色产业选育增效。西定乡聚焦咖啡产业培优,建成3000余亩咖啡示范园,引入企业为种植户提供免费种苗、技术指导并保底回收,综合产值预计增加1000万元,稳定提供50个季节性就业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布朗山乡聚焦橡胶和辣椒产业增效,与企业共建曼新竜上寨收购站,解决800户农户“卖胶难”问题,鲜胶每公斤溢价1.2元,年带动务工1200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聚焦辣椒产业,与企业共建精深加工厂,实现日加工鲜椒5吨,按投入资金5%给村集体分红,每收购1公斤辣椒再返2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村集体年增收4.75万元,农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勐满镇聚焦甘蔗产业提质,新建3个甘蔗机收点,单机日处理能力从5吨提升至30吨,彻底改变了“靠天收、人工扛”的传统模式,大幅降低了农户采收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
以联防联治破风险固边防
勐海县坚持党建引领,将基层治理与强边固防深度融合,以组织力提升凝聚力、以治理效能强化守边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管”的边境防控格局。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培育积极分子5名、发展对象1名;推行“1名支委+3名党员+N户”微网格管理,67名党员全程参与民意梳理、全过程督导项目,实现“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组织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社区民警任村副支书”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00余起,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织密边境防控网络。结合实际动态优化党政军警民边境立体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党员+民警+民兵+妇女”防控微网格,今年以来查获妨害国境案件及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6.47%、46.24%;打造“界碑守护者”文化平台,选拔组建300人的边民护边队,负责日常巡逻、政策宣传和边境隐患排查,成为边境线上的“移动界碑”,形成“村村是哨所、户户是堡垒”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