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三维发力”绘就边疆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云南网       2025-10-21 09:25:59       【字体: 大    中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立足边疆、民族、农业实际,以“稳基础、固成果、提品质”为核心,聚焦粮食安全、防返贫监测、乡村建设三大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奋力走出一条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让边疆乡村发展更有底气、民生更有温度、环境更有颜值,全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画卷。

 

 

绿春县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紧扣上级“三农”工作部署,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持续夯实乡村发展根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两条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扎实巩固2024年度疑似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成果,已整改4196.06亩、完成比例42.09%、整改面积全州第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启动平河村、依期村土地垦造提质项目,去年项目总面积9000亩,目前建设进度6750亩。进一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稳产增产提供硬件支撑。

 

 

结合县域气候与土壤条件,因地制宜推广特色农作物种植,推广旱地优质稻17938亩、油料作物1.83万亩、大豆2.4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4万亩,实现“粮袋子”“油瓶子”双稳固,为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奠定基础。

 

 

绿春县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政策落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县严格执行“3341”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依托政府救助平台高效办结群众申请7228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今年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60户230人、风险消除371户1558人,全县现有监测对象2440户9562人、已标注风险消除1862户8096人、风险消除率84.67%,未标注风险消除578户1466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通过“产业带动+岗位开发”双路径拓宽增收渠道,全县认定就业帮扶车间11家,吸纳445名劳动力就业(含脱贫劳动力169名),保持2200个公益性岗位稳定供给。落实交通补助21750人2056.9万元,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扶持543人创业,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聚焦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全力推进54个安置区配套设施升级,补齐服务短板。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等举措,5741名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5460人,就业率达95.11%,有效保障搬迁群众生活稳定,推动其深度融入新环境、过上好日子。

绿春县还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兼顾“环境改善”与“文化传承”,推动乡村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全县统筹安排2000万元资金,持续深化“万吨水泥进农村、百万资金进乡镇、千名干部进千村”活动,集中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农村危房改造、卫生户厕改造等工程,完成美丽庭院自评工作2100户、户厕改造4162座,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稳步提升,乡村“颜值”持续刷新。

 

 

立足153公里边境线优势,投入760万元巩固提升4个边境幸福村,打造1个边境旅游示范村,推动“边境风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思路,启动100个乡村振兴提升村、3个乡村振兴行政村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挖掘民族文化,让边疆乡村既有“生态美”又有“文化魂”。

 

 

通过典型培育、经验推广,以点带面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将边境幸福村、乡村振兴提升村打造为展示绿春县乡村风貌的“窗口”,逐步实现“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让边疆群众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志明)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