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云南省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边境少数民族村镇特色化建设的提案》(第119号)交我们办理,综合会办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实施边境幸福村建设。2021年11月,我省开展边境幸福村建设,省民族宗教委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方面19项指标,编制实施边境幸福村建设规划,按照每个沿边行政村不低于3000万元的扶持标准,共统筹下达中央和省级资金138亿元,实施13423个建设项目,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探索形成了边民10种增收模式,提前一年完成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任务。
2024年,云南省出台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召开现场推进会,细化6个方面22项指标任务,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精神文明建设,储备项目8228个,全力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同步推进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试点建设,打造“旅居云南”之边境幸福旅居业态。通过巩固提升,截至2024年底,374个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7450元高5038元,比2020年增加10948元,村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沿边行政村常住人口达99.03万人,比2020年增加2.39万人,边境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和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2024年8月,中办《工作情况交流》将云南省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做法经验印发各地学习借鉴。今年4月25日至26日,全国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在腾冲市召开,省委书记王宁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出席会议并讲话,对云南兴边富民工作和边境幸福村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指出“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亲自做民族工作,亲自谋划、亲自指挥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幸福村建设有声有色,云南的典型经验构成了新时代以来我国边境建设的壮阔图景”。
(二)抓好边境村寨文化传承保护。2015年5月27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扎实推动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如元阳县自2013年申遗成功以来,累计投入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资金23.22亿元,先后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哈尼梯田生态修复项目等,扎实做好哈尼梯田保护工作。又如普洱市自2019年起,每年分别安排资金4000万元专项用于景迈山遗产地保护管理。注重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按照《关于开展云南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通知》(云农社〔2022〕7号),积极推进农业文化遗产后备名录库建设工作,进一步夯实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基础。大力开展边境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依托镇域1个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至2024年,共争取中央资金6.31亿元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构建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的乡村产业体系,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三)挖掘边境村寨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注重加强文化境内外交流、文化与旅游融合,扎实推进“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实施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试点、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友谊广场、国门书社等建设,进一步增强边境群众文化自信自强,创建10个国门文化交流中心、10个国门文化友谊广场、15个国门书社。发挥民族文化、边疆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激发非遗自我造血技能,传承利用145项国家级、103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44家非遗工坊,其中:省级38家,州(市)、县级606家,开发“金木土石布”等乡村文创产品,推出“丝路云裳”“艺美云南”“逐味茶香”等20条非遗主题线路。支持怒江州率先建设20个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通过以工代赈累计招聘用工2558人,累计发放工资2150.2361万元,吸纳本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0余人,月平均工资约2200元。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紧扣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方面22项指标,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聚焦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精神富足等重点,全力推进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建设工作,确保年内完成巩固提升任务。创新落实好今年4月25日至26日在腾冲市召开的全国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精神,积极争取新增我省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年内开展1次全省性“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推动兴边富民行动走深走实。按照2024年9月出台的《云南省边境旅游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聚焦“强意识、惠民生、聚人气、促团结、彰文化、引风尚”的目标,全面推进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建设,“十五五”期间逐步向有条件的沿边村寨推广实施。
二是加快发展边境特色优势产业,优化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边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巩固拓展“10种增收模式”,完善联农带农分配机制,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重点实施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扶持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培育认定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依托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重点发展咖啡、坚果、中药材等跨境农业产业链,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推动形成边境特色产业带、沿边开放经济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发展格局。
三是推动沿边行政村融入云南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立足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充分考虑村庄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中找准定位,从边境民族地区中选出一批特色鲜明、资源富集、环境优美、条件优越的民族村寨和美丽田园作为休闲农业开发建设重点,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田园会客厅,带动农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新消费业态,推出一批特色精品线路。
四是积极推动边境少数民族村镇建设,结合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把优秀农耕文化和传统村落同步排查、摸清底数,不断完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挖掘认定工作。继续推进“国门文化”建设,培育一批有社会责任意识、有专业能力的文化非营利组织参与“国门文化”建设单位;实施“文化兴滇”行动,继续开展“大地欢歌”“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等乡村文化活动,丰富边民文化生活。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5年5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共同发展处 陈智强,0871-65322989)